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东西湖区勇当科创高峰的“攀登者”

发布时间: 2023-01-29 08:51 发布单位: 来源: 长江日报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蓝图,东西湖区将科技创新视为赛道抢先的“制胜点”,加快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东西湖区紧扣“产业+科创”,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取得多项突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首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企业申报创新高、金银湖实验室获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加速创新之动力正在蓄能,从后发到先发,该区已然成为科技创新高峰的“攀登者”。

◎ 平台建设 动力

■ 研发中心持续增量 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

点燃区域科研征程新“爆点”

1月20日,武汉当代华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一种智能汽车用摄像头模组封装设备及封装方法”专利公告发布,这是企业的又一科研硕果。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和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的引导下,当代华路成立研究开发中心,聚焦摄像模组结构及应用技术,目前已获得40多项专利认证。

“每一次创新变革,都创造一个伟大时代。”当代华路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为我们的产品赋能,只有不断推进自主研发创新发展,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2022年,当代华路与航达科技等6家企业获批成为市级企业研发中心。

位于东西湖慈惠街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蓝焰自动化公司(下称“武汉蓝焰”)的智慧厨房展厅内,当厨房发生燃气泄漏,燃气警报响起,与此同时,燃气灶熄灭,厨房窗户打开,抽风机抽风,避免发生燃气事故,一切都通过智能燃气表控制。目前,这套安全智慧厨房生态系统正在武汉市进行试点推广。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解决终端需求和痛点为出发点,在智能燃气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领域不断创新,企业近三年科研投入累计超过2000万元。去年3月22日,入选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成为武汉市市属企业中唯一一家。

“科创绝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安全智慧厨房生态系统是我们2016年的科创储备转化而成,我们现在仍不断与高校合作,寻求新的科创储备。”该负责人表示,企业正加快与上海交大量子感知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的校企合作,对量子加密技术进行布局,以保障数据安全,让未来的厨房更智慧、更安全。

据悉,去年起,武汉蓝焰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学院内设置了研究生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深入合作。同时,企业正式技术研发部升级为科创中心,凭借技术上的迭代升级,打通从科创强到产业强的升级通道。

近年来,东西湖区始终聚焦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推动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平台落地,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指导企业加强企校合作,建设、升级企业研发中心。据统计,全区目前拥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9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9家,市级49家,区级17家,企业创新平台规模进一步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湖区科技创新力量持续增强。2022年,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武汉基地项目——金银湖实验室获批建设,预计2023年投入运行。

金银湖实验室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中船重工709所等重点单位共同组建,聚焦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重大目标使命,以武汉市和东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网络安全与大数据、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实地走访、上门动员、政策宣讲等方式,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布局建设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现有研发创新中心提档升级,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升级研究,提高区域创新策源能力。

◎ 发力科技成果转化 发力

■ 优质产品推陈出新 加速制造迈向智造

东西湖区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高速公路”

一项新技术想要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中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谓中试平台,就是新技术的“实训基地”,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小规模试验,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走向市场。

“经过我们的中试中心,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可以达到100%。”两年前,金银湖畔的远大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成立创新药物中试平台,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小试、中试仪器设备,建立了高效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为药品的品质提供了保障。

2022年,远大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轻工大学等10家单位获批市级中试平台。东西湖区以中试平台为抓手,加强前瞻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试放大、技术熟化、技术咨询、技术成果共享等服务,促进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疏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现实堵点,因此建立一个快速互通渠道迫在眉睫。”

东西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东西湖区已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5亿元以上,这一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反映了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也显示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潜能。

为促进科技成果在东西湖区转移转化,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2023年,东西湖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启动建设,该中心主要服务于市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对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引导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平台,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化,让其成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

既要开辟科技成果转化新战场,也要探索其发展新路径。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院企对接是一种双向赋能、取长补短的科研发展模式,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还能让高校多项科研成果同步实现产业化”。

2022年以来,东西湖区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助力“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在此前的一场活动中,华中科技大学关于“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在电网中应用研究”的探索被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采纳,双方现场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双方已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 创新生态 聚力

■ 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东西湖区加快培育“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上午,位于东西湖区走马岭的德邦物流湖北省转运中心,依托立体分拣系统,大量的快递包裹在传送带上迅速自动完成分类运输,解决了春节期间人工分拣能力不足的问题。货物信息自动识别、分拣过程智能决策、智能移动机器人往来穿梭……生产现场一派繁忙。

这是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基于5G+物联网快递智慧分拣应用场景”,在东西湖区的具体实践。每小时可分拣包裹3.6万件,分拣差错率、快递货物破损率均降低近50%,推动提升整个快递时效链条的准点率。不久前,该场景入选2022年度武汉市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目前,武汉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和应用示范的样板城市。一直以来,东西湖区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助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已有20家单位申报建设2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武汉京东方、德邦物流、轻工大学3个场景入选市级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蒙牛、TCL等10个场景入选市级人工智能优秀场景。

“人工智能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该负责人介绍,只有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牵引出更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但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只有集聚创新要素、建设创新生态,才能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依托国家网安基地,东西湖区组织专班编写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创新型产业集群规划,超前谋划产业集群发展,让企业“抱团取暖”,推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完善,不断提升集群竞争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成为第一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东西湖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已形成网络应用安全、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自主可控四大门类,逐步形成“基础软硬件—安全设备—安全软件—安全服务—安全应用”网络安全产业链。集群总产值已突破110亿元,集聚中小企业19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集群的创新辐射作用逐步体现。

只有创新,才能争先。东西湖区创造了适合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营造了适宜创业梦想成长的气候,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种子落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这片土地上长出“热带雨林”。全区市场主体总量在2022年底已突破18万户,稳居全市第二。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正是“种子萌芽”的关键。作为企业全过程创业服务机构,能保障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研发合作、技术转让、人才流动等顺利实现,成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全区现有19家市级以上众创孵化机构,其中包括1家国家级孵化器。

依托区内孵化器、众创空间,东西湖区大力孵化培育科技企业,围绕全区重点发展产业,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和培训指导,形成了一条科技企业培育孵化链条,2022年完成401家企业共计7445万元的科技资金拨付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428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净增超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