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科技局2018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8-08-22 00:00 发布单位: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市科技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五大工程,两大改革”为抓手,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为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提供科技支撑。

一、主要目标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挑战值16%),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省目标要求;

(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40%(挑战值45%);

(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200家以上;

(四)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利申量、授量均增1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件;

(五)探索院士经济模式,推动院士经济发展,引进或培育院士项目30个;

(六)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0只,全市科技贷款余额1800亿元,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规模达到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650亿元;

(七)支持在汉重点高校院所科研发展,新建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个;

(八)推进创新园区建设,新增省级及以上众创孵化机构25个。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武汉科技新篇章

全市科技系统要把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关于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以实际行动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中。

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

进一步强化学习宣传。准确领会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以“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机关干部联系社区”、“新青年下乡”等活动为载体,以局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媒体为平台,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宣传,着力在全市科技系统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紧密联系实际。深刻认识新时代科技创新肩负的责任使命,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举措之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五大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复兴大武汉提供新动能。

(二)大力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武汉样板”

以专场对接活动为重点,举办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场对接活动,着力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矿”;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开展分行业、分领域的专场对接活动;以引进外地(海外)科技成果为拓展,吸引国际顶尖研发团队、众创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来汉发展,让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入武汉,大力促进外地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以签约项目和拟转化项目为抓手,促进项目落地落实,让签约项目从“交易转让”走向“产品生产”和“产业拓展”;以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网上平台为依托,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以孵化器、众创空间为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承接平台;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渠道为推手,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0支,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子基金投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低于20项。全年力争举办10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200个项目,签约金额达200亿以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40%,力争45%。

(三)全面启动“院士经济”发展工程,着力打造“院士之城”

深度聚焦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院士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以培育本土院士与引进外地院士相结合;在培育方式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布局产业,重点培育以武大李德仁、刘经南等院士领衔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以邮科院赵梓森、余少华院士领衔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以马伟明院士领衔的军民融合产业等项目;在引进方式上,重点引进70岁以上的退休院士及其团队在汉设立研发机构或实体企业,对院士在汉设立研究院或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供高品质、精细化的全程服务,使院士项目在汉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实一个实体,带动一个产业”的连锁效应;在空间布局上,以相对集中与有限分散相结合,重点布局长江新城和东湖高新、武汉经开、临空港等三大国家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 “院士之城”,真正把“院士才富”变成“武汉财富”。年初筹备召开全市“院士经济”发展大会,争取首批15-20个院士项目签约落地,年内力争30个院士项目签约落地,3年内150个院士项目落户武汉。

(四)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成长机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不断充实和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培育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100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更多“后备军;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大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全面落实高企专项奖励政策,市区联动广泛开展专题培训,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人才激励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高企发展注入“强心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总数达到3200家以上,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甲。

重点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基地建设,在5G通信、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大数据、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通用航空、生物医学工程、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纤维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落实研发投入补贴等政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摸清高新技术产品现有“家底”,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登记备案工作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培训力度,对重点企业逐一上门做好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的积极性。同时,认真做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全市高新产业发展态势,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幅以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高新技术产值突破万亿元。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程,着力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争先进位

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强市创建方案,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应、保护环境、管理能力和服务环境,以知识产权制度支撑武汉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改试点工作,密切跟踪指导东湖高新区及武汉经开区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及时收集、总结成功经验并向全市推广。

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布局。以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件。建立健全以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拥有量及专利转化运用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为契机,开展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维权援助、仲裁调解、两法衔接相联动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切实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力争尽早获批中国(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大力推进国家专利运营试点建设,全力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深化专利质押、专利保险等科技金融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积极筹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强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培育。加强知识产权舆论宣传与引导,大力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六)大力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程,着力为区域创新发展增添新引擎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创新领域和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分别牵头组建空天信息、光电科学、生物安全与技术等领域湖北实验室,加快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加快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创建国家数字化设计及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工研院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组建材料、3D打印等工研院。引进诺奖级科学家在汉建设顶尖创新平台,引进世界500强及国际顶尖研发机构在汉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现有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坚实基础。

联合市发改委完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争取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尽早获批。

(七)全面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着力发挥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深入实施《武汉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整合项目类型,削减项目数量,提高支持额度,增加前资助项目资金,把更多的资金用在企业急需的关键阶段和重大项目上,彻底解决专项资金分散、资金分配“撒胡椒面”等问题;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开展技术研发;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重点安排资金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指南,进一步优化专家评审,切实做到聚焦重点、精准施策。着力推进项目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监管,建立严格的评审及监管机制,引入专业机构参与过程管理,实现“管理、评审、验收”相分离。

(八)稳步推进机关及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着力提升局系统行政服务效能

改革机关及局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充分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制定合理完善的机构设置改革办法,在机构编制不增加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有效解决处室职能设置名不符实、重复交叉,职责不明等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局增设“院士经济”工作部,强化“院士经济”发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局系统机关行政效能。

加快完成局属事业单位的“九定”工作,明确各单位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机构名称、隶属关系、机构规格、职责任务、内设机构、编制人员、领导职数、经费核准,让二级事业单位活起来、干起来、规范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三办”和“网上为常态”的工作要求;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履职本领,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岗位业绩优的科技干部队伍。

(九)强化市区联动,着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加强对区级科技工作的统筹指导,加大对各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各区科技工作的创造力。强化市区一体意识,加强工作对接,推动市区之间的有效联动。进一步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将“创谷”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高企认定、科技成果转化、院士经济等相关绩效目标任务细化到区、具体到事、明确到点、落实到人,切实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大督办工作力度,强化考核检查,联合市考评办每月对各区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进行考核,着力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同轴运转、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着力提升局系统党建工作水平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决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局系统党的各项建设。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局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做到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认真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以“加强局系统党的建设,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主题,深入基层,融入地方,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持续组织开展“我是武汉好声音”、“双万双联”等活动。

锲而不舍地抓好作风建设,开展“新衙门作风”、“微腐败”治理等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局系统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拖、浮、软”等突出问题,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大力提升各项组织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法治机关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激发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活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公益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遵德尚礼、遵纪守法和履职尽责的良好氛围。开展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对口帮扶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2018年2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