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272号 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0-10-21 15:36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注重区域产业需求和产业界认可,强化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支持高校院所开展专项引才活动。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引才联才渠道优势和人才承载平台作用,支持在汉重点高校举办海外科创人才来汉系列活动,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对高校引才活动提供资源对接支持,统筹各区、开发区在活动期间做好产业项目推介和对接交流工作,争取产业引才聚才。优化提升人才发展服务环境。推行人才“一站式”服务,优化升级全市6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进武汉人才服务网提档升级,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全方位、全流程对接。为重点人才集中、人才承载能力突出的用人单位提供“一揽子”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方案,系统解决人才安居落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

二、注重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融合,鼓励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

为加快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我市启动建设工研院,截至目前共建成19家。我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院的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研院累计引进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72人。工研院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源头供给水平,申请专利3672个、获得授权1682个;申请国际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1个、获批新药证书14个,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7个、国家标准22个。二是支持了产业发展。已组建的工研院涵盖光电子、智能制造、地球空间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新兴产业。全市工研院先后获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5个,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2个,其中国家级2个。累计服务企业10万余人次,为中小企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产品检验检测提供了有力服务。三是推动了成果转化。工研院搭建了科技成果从院校研发到工研院熟化再到市场转化的快速通道。据不完全统计,工研院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30个、转化金额14.18亿元,开展技术服务6487项、服务金额6.8亿元。四是孵化了创新企业。全市工研院共孵化企业43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瞪羚企业2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7家、入选“金种子”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5家,孵化企业总收入43.33亿元,纳税额3.1亿元。获批国家级众创孵化机构8家、省级众创孵化机构3家,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化基金6个,基金规模达5.6亿元,累计向孵化企业投资85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2亿元。

三、注重区域产业孵化,构建协调创新产业链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以创业孵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孵化器、众创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孵化能力显著增强,各项成效逐渐显现,初步构建了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武汉市众创孵化机构368家,孵化场地总面积逾527万方,在孵企业超过14000家,入驻创业团队近3000个,累计毕业企业3600余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不断推动我市“双创”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我市在孵化器建设中,注重发挥科教优势。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武汉地区众多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相继领办或合办了一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其依托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实现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对接、科技成果与风险投资对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与众创孵化充分融合,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孵化器31家,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国家级孵化器有8家,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5个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以及市工科院、生物技术研究院、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家孵化器。

四、注重完善创新资源转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本地化

今年来,我局积极举办各类大、中、小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举办中科院大健康专场、人工智能专场,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场等3场成果转化线上对接活动,实现签约项目52个,签约金额27.81亿元,21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还组织了781个有意转化的项目在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发布,供社会机构和广大企业踊跃对接。充分发挥各区成果转化主阵地的作用,举办25场中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实现签约项目65个,签约金额1.46亿元。举办了18场小型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对接活动,实现签约项目146个,签约金额6.4亿元。建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已汇集科技成果8952项、技术需求25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