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381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21-08-10 16:22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顶层设计

2020年12月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思路。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武办文﹝2021﹞20号),明确了未来5年我市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保障,并将重点任务逐一细化,制定“一区一表”,确保政策切实落地。市科技局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络员对口联系机制,积极走访相关市直部门和各区,推进国家科创中心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各责任单位积极推进,已形成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

编制《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并于年初报省政府上报国家。学习借鉴北京怀柔、上海张江、深圳光明等科学城经验,聘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国内顶尖咨询机构,精心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东湖科学城规划,已编制形成规划文本阶段稿。科学城先行区建设加速。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初步选址,即将启动勘探设计工作。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一期工程即将建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预计8月建成投用。

三、加快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等3个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组建湖北实验室。出台《武汉市支持湖北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政策措施》,完成7家湖北实验室事业法人注册登记,2021年度省市区运行经费2.1亿元拨付到位。光谷实验室率先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拟定国家实验室创建“时间表”。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年初正式获批。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近期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

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2020年底,选派科技干部作为侦查员、联络员、服务员、宣传员,分驻我市11所重点高校院所,深度对接院士专家团队。已累计上门拜访院士专家团队188个,考察项目382个。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教授团队新型显示喷印制造装备项目、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院士团队武半导体热电新材料和微型芯片产业化项目、武汉大学龚建雅院士团队高精度实时智能遥感卫星项目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落地。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5月16日,2021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首场对接会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4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支持湖北工业大学入选科技部等9部委开展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组织该校起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省政府赋权改革联席会议审核。

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的措施》,研究制定《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拟对去年新获批和迁入的3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时兑现政策奖励,预计下达资金4.7亿元。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培训,今年已开展培训活动34场,培训人员近3000人次。预计全市今年可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机制。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发布6项“揭榜挂帅”榜单,总金额达1.65亿元。

六、加大优秀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聚焦我市光芯屏端网、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先进基础材料等核心主导产业,“以产业招人才、以产业聚人才”,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加快构建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良性格局。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不受岗位职数、评审时间、学历、资历、国籍等条件限制,建立急需紧缺人才评审绿色通道、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直通车”,根据人才业绩水平直接申报评审相应层级职称。今年以来,我市已有66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特殊评审获得正高和副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