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超越“炫技”中攀登
让机器人从“演示”到“实用”过渡是迫切的事情。不能让机器人停留在表演的层面,而是要让它从实验室、展台走向现实世界,真正推动发展、造福人类。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亦庄举行。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相比去年,机器人“进化”了不少,各个企业都将“场景”搬到了大会现场,有的还搬来了整条由机器人干活的生产线,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进厂打工”。
从“演示”迈向“实干”,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的一个拐点,也是其从踉踉跄跄起步,到脚踏实地走稳的一个突破。
咖啡机器人、文旅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双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只会跳舞、扭秧歌的电子玩具,不再只满足于让公众看个热闹,提供情绪价值,而是成为已经上岗的“打工人”,在真实地干活,在具体场景里发挥实用价值。有的机器人已熟练掌握流水线分拣快递、咖啡馆拉花、给床铺被子等实用技能,有的机器人还装备了电子皮肤,多了更多“人间烟火气”。相比去年,不少机器人还需要外部支架辅助,现在大部分已经可以自主行走了。
自开年宇树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以来,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公众热议的科技话题。把机器人做成人形,有必要吗?机器人究竟应该做人类干不了的活儿,还是干人类会干的活儿?人们争论不休,有批评也有包容。大家对于机器人的关注,恰恰印证了这项科技与人们的未来生活密不可分。
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性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一个业内共识是,机器人或可成为继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支柱性产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都将发挥巨大引擎作用,任何与之有关或无关的行业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国有广阔场景、完备产业链、政策措施加持等独特优势,抓住眼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窗口期,更有可能在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正因此,让机器人从“演示”到“实用”过渡是迫切的事情。不能让机器人停留在表演的层面,而是要让它从实验室、展台走向现实世界,真正推动发展、造福人类。
一位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只是机器人在场景落地中的一种形态。”对于不少科技产品而言,炫技是它们走向落地应用的必经阶段。但这一阶段对如今的机器人而言,已经成为过去式了。电脑刚发明时,体积庞大、操作困难,实用性并不强,当时的人们也把它当作一个玩具来看待,谁也没想到如今的电脑已经普及成刚需电子产品,还可以拿在手里,揣进兜里。让机器人扭秧歌、格斗、跑步、后空翻,是将机器人拟人化的技术堆叠,在技术探索、吸引融资、加强宣传等方面有不错效果。但如果仅仅追求“像人”,却忽视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配性和应用性,就会与实际应用脱节。
技术能力不等于落地能力。一方面,目前,机器人仍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面临同质化、算法瓶颈、数据不够、交互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走进家庭、车间、医院、农田等真实场景里解决痛点。另一方面,从长期看,机器人走向有效落地,以商业效益反哺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才能推动产品大规模商业化,形成良性生态。让机器人真正具备在各种现实场景“干活”的能力,还有一条更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