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芯片先进封装量产线本月开工明年通线
10月9日,国庆长假后上班首日,2025年四季度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举行。长江日报记者现场获悉,四季度,我市计划开工项目174个、总投资1239.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03个,占总投资73.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投资攻坚,推动项目能开快开、应开尽开、应统尽统,为奋力实现“全年红”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支柱产业项目总投资占比超五成
今天的投资质量,就是明天的产业水平。
位于东湖高新区光谷一路的先进封装综合实验平台二期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计划10月开工,明年10月通线试运行,建设国内高端芯片先进封装量产线,将中试平台创新成果直接导入量产,构建以实验室为引领,贯穿先进封装“基础研究—概念验证—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的创新闭环。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与人工智能芯片、光芯片、化合物半导体、硅光等创新载体联动,在未来10年内推动超50家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创业团队落户光谷。
扩大先进制造业有效投资,既对当前稳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又引领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天源集团科创产业园项目占地约41.5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环保装备智造基地。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称,该项目计划12月开工,明年12月竣工,将吸引科技型企业和人才入驻,促进环保、数字、能源等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助力经开区产城融合。
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光至科技全球总部及先进光源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拟建成总部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整合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两大核心领域的产业资源,打造成为国内先进、具有影响力的智能设备制造示范园区。
据统计,此次计划开工先进制造业项目中,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与生物技术等支柱产业项目总投资209.4亿元、占比54.8%,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活力。
■ 超八成民生改善项目“投资于人”
“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74个项目中,基础设施项目52个、投资180.5亿元,占总投资14.6%;民生改善项目19个,投资147.0亿元,占总投资11.8%。
其中,临空港开发区国家陆港枢纽(走马岭)片区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实现地块内部雨污分流;长江新区江湾中心片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总长度约27.6公里的污水管网;江汉区对12个街道的老旧小区进行基础设施及消防设施改造。
“加快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让城市变得更宜居、韧性、智慧。”市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处相关负责人称,围绕地下管网改造、一流城市电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标等重点领域,此次计划开工项目31个、总投资92亿元,分别占基础设施领域项目个数和投资比重达60%、51%。
此次计划开工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面积135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项目选址蔡甸区蔡甸经济开发区常福大道以北、318国道以南区域,预计2028年3月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
“该项目的建设将推进船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武汉船舶产业发展,有效支撑区域船舶制造战略实施。”蔡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四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25.4亿元,占民生改善项目比重达85.3%,更多项目“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工业投资连续20个月两位数增长
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升投资效率效益效能。
推进会上,通报了我市前8个月投资情况。1—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
“项目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光电子信息、高端芯片、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产业投资比重明显加大。”市统计局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速13.2%,连续20个月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带动强劲,消费端增长催生供给端投资,新能源整车企业投资增速达89.5%。
据统计,今年以来,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在“AI+”算力国产化替代浪潮下,长存系芯片、光迅科技光模块产品需求火热,带动电气制造、电子信息行业增长12.5%、16.7%。前8个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5.7%。
四季度是全年经济工作决战决胜的冲刺期,也是推动“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节点。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围绕转型发展,注重投资于人,精准谋划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优质产业项目,策划储备一批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幼,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类项目,并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及省规划布局,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