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湖北精品”锻造发展新范式

智能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线上进行巡检。

TCL建设的智能工厂内景。

拓材科技近4000平方米百级/万级洁净车间内景。

光电厂区图。

汇尔杰车间内景。

双星药业车间包装现场。

天门纺机获得湖北精品认定。
荆楚大地的质量革命正从一句口号,落地为一家家企业的生动实践——第二届“湖北精品”认定中,全省152家经营主体的161个产品与服务脱颖而出,它们不仅是“湖北制造”的标杆,更是新质生产力在荆楚大地蓬勃发展的缩影。从一颗芯片到一台空调,从一项服务到一套解决方案,“湖北精品”关乎技术,关乎标准,更关乎人们心中的那份信任与期待。
TCL空调:智能工厂点亮质量新范式
在东西湖区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里,看不到传统工厂中物料堆积、工人密集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地面、分布有序的数字化指挥屏,以及通过传感器模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进行全流程质量拦截的智能系统。
“我们不是在做产品,而是在做‘体验’。”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心安表示,“质量,早已不是传统的‘检验’,而是从设计开始就融入用户真实感受的系统工程。”
今年3月,TCL新风空调被认定为“湖北精品”,成为全省161个获认定产品之一。与此同时,TCL空调也入围第十届长江质量奖材料评审最终公示名单并完成高层答辩,标志着其在质量管理与体系构建上迈上新台阶。
从“制造”到“质造”,智能工厂让质量“可感知”
走进TCL空调武汉智能制造基地,仿佛进入一个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质量宇宙”。这里的核心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8个分布在全厂各车间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它们如同智慧的“区域大脑”,独立运作又协同互联,将质量管控的神经末梢延伸至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建智能工厂,核心就是以质量为中心。”李心安介绍,工厂的核心逻辑是“质量拦截”,而实现拦截的颠覆性手段,在于模仿人类的“五觉”,并将其数字化、精准化。
这套系统的运作远超常人想象:在“视觉”层面,高速摄像系统能以毫秒级速度捕捉面板上人眼难以识别的微小划痕或色差;在“听觉”领域,高灵敏度声学传感器负责“聆听”空调运行时的异音,通过算法模型瞬间判断出内部零件装配的细微异常;在“嗅觉”维度,智能检漏仪如同一个永不疲倦的“电子鼻”,其精度高达0.5g/a,能捕捉到极微量的冷媒泄漏,防患于未然。此外,“触觉”由力控机器人确保装配力度恰到好处,“味觉”则体现为对车间关键区域实施10万级无尘管控,杜绝任何污染物影响。
2023年同步建成的“数字化实验室”将这种质量管控提升至新境界。它彻底告别了以往工人需身穿厚重军大衣、定时进入零下几十度的实验室记录数据的场景。如今,遍布各处的传感器与中央“数字大脑”相连,实现每秒毫秒级的数据自动采集与工况模拟。“这不仅是将人从艰苦环境中解放出来,更是将质量控制从‘抽样检查’推向‘全时全域’的数字化洞察,我们的产品直通率因此提升了超过15%。”李心安补充道。
“设计即精品”,质量90%源于研发端
“一个产品的质量,90%以上在设计阶段就已决定。你无法通过生产线的检验来弥补一个糟糕设计的缺陷。”李心安强调,这正是TCL将质量攻坚战前置到研发端的核心逻辑。
早在2017年规划“小蓝翼”新风空调时,TCL便跳出了传统空调仅满足“制冷制热”的窠臼,转向致力于解决全屋“恒温、恒湿、恒净、恒氧”的系统性空气方案。这意味着,产品从诞生之初就背负着更高的质量使命。
为此,TCL在研发端进行了一场“静默的革命”。首先是“人才厚度”的倍增:研发团队规模在数年间扩张了3—5倍,人才结构也从以普通本科为主,转向大量引入顶尖高校的硕士、博士,并融合了来自全球及世界500强的资深专家。其次是“研发工具”的跃迁:数字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工程师在电脑中就能构建与实物无异的虚拟样机,对性能、结构、工艺进行无限次的模拟测试,将潜在质量问题消灭在图纸阶段。最后是“验证能力”的奠基:行业首个门类最全的数字化实验室,成为“精品”诞生的试炼场,覆盖从焓差、噪音到EMC等所有关键测试项目。
“我们在‘小蓝翼’产品上已积累11项国际领先技术,”李心安说,“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申报‘湖北精品’的过程中,对标最严标准,不断自我打磨、迭代锻造出的成果。”这种基于用户深度洞察的设计创新,结合研发体系的强力支撑,使得“设计即精品”从理念照进现实。
监管赋能+品牌出海,共建链式“精品生态”
回顾“湖北精品”的认定过程,李心安深感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申报,而是一场在专业指引下的系统性提升。“湖北省市场监管系统是真心实意来为企业赋能的。”他感慨道。
他详细列举了湖北省市场监管系统的精准服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车间一线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组织多场“新质生产力”与“精品战略”专题培训,邀请顶尖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企业深刻理解政策内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
“尤其是在标准这块,他们给我们的支持最大。”李心安介绍,省市场监管局每月组织标准宣贯培训,内容覆盖国际先进标准解读、标准立项与起草等,“专家不仅请得来,我们还‘点得菜’,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定制培训内容。有时专家团队直接来到企业,这些都是免费的,切实帮助我们掌握了标准话语权。”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培育和指导下,TCL也主动投身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中国家电科技年会”这一全国性行业盛会2023年起落户武汉。“这是提升武汉乃至湖北在家电领域影响力的关键一步。”李心安说。
内部体系的完善与外部权威的认可,直接转化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样的产品,在海外我们卖出了溢价,有效避开了‘内卷式’竞争。”李心安直言,“‘湖北精品’这块牌子,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信誉和品质的‘通行证’。”
他透露,TCL空调在海外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利润主要来自海外市场,其规模在海外市场已超越部分传统巨头。获得“湖北精品”认定后,TCL在湖北地区的销量同比增长33%。“品牌信誉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李心安认为,“这证明我们的精品战略与消费者的选择形成了共鸣。”
“精品”的效应正持续外溢。从“供应链”到“质量链”,TCL并未止步于自身,而是正在打造一个精品生态圈。质量管理延伸到了供应链——TCL连续三年对核心供应商进行“精品赋能”,已筛选辅导15家企业,其中2家已成功入库“湖北精品”培育。“我们希望借助省的精品战略,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精品生态圈’。”李心安说。
目前,TCL空调发起了对代表综合质量体系的“长江质量奖”的最后冲刺。TCL空调所构建的智能时代独特卓越绩效模型,是实现从产品卓越迈向经营卓越与生态链卓越的重要基础。同时,该模型也体现了中国工业4.0时代相较于海外发达国家工业3.0时代的管理升维,在思想方法论层面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升级。
在李心安看来,“精品”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战略、一种与用户美好生活向往同频共振的实践。
从“制造”到“质造”,从“出海”到“溢价”,TCL空调用一场围绕“五觉”展开的质量革命,诠释了“湖北精品”的深层含义——它不是终点,而是一条以质量驱动新质生产力、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正如李心安所言:“我们做的不仅是空调,更是用户家里的‘空气健康’。这才是‘精品’最终要抵达的地方。”
拓材科技:以“中国纯度”锻造“湖北精品”
在鄂州市葛店经开区,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内,一场关乎“极致纯净”的较量静默无声。这里生产的不是普通产品,而是被誉为芯片制造“血液”的高纯镓。其纯度稳定达到99.999999%(8N),意味着在一亿个金属原子中,杂质原子屈指可数。
正是这近乎极致的追求,让拓材科技的高纯镓在第二届“湖北精品”认定中脱颖而出。这块沉甸甸的招牌,镌刻着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打破国外垄断、攀登材料科学高峰的十年征程,也标志着湖北在半导体核心基础材料领域赢得了关键一席。
挑战“冷门”赛道,用十年焐热“中国纯度”
时间回溯至2015年,材料学博士卢鹏荐在葛店经开区创立拓材科技,毅然扎进了当时还是“冷门”的高纯(超纯)金属及半导体材料领域。
“外面没有成熟的设备和工艺,我们就自己设计、自己研发。”卢鹏荐回忆道。这条自主创新之路充满挑战,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各类“卡脖子”技术。
十年磨一剑。当年的“冷门”被拓材科技团队生生“焐热”。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150多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已具备20种半导体级超纯材料的制备能力,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5项。如今,拓材科技已成为全国仅有的2—3家高纯材料供应商之一,部分产品纯度达到国际第一水平,实现了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在这里,“中国纯度”正在缔造。
构筑“三位一体”防线,为“精品”注入极致匠心
对于高纯材料而言,质量是生存之本,纯度是生命线。拓材科技的质量管理,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环境—过程—检测”三位一体的极致纯度保障体系,将匠心精神融入每一个细节。
第一道防线,是如同芯片制造般的“无尘”环境。公司投入巨资建设近4000平方米的百级/万级洁净车间,从物理源头上隔绝空气中微小颗粒物对产品的污染,为高纯镓的提纯和成型提供了诞生的“净土”。
第二道防线,是智能化的“过程预防”体系。在生产环节,自研定制的自动化设备对提纯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中台,对温度、压力、流速等上千个工艺参数进行精准采集与智能分析,确保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工艺都稳定、可控、可追溯,将质量管控从“结果检验”前移至“过程预防”。
第三道防线,是借助“火眼金睛”的权威验证。为确保纯度数据的绝对权威,公司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辉光放电质谱仪(GD-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尖端检测设备。这些仪器能检测出低至ppt(万亿分之一)级别的痕量杂质,为产品纯度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
即便是最后的包装环节,也彰显着对品质的执着。 拓材科技采用真空包装,防止高纯镓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被氧化或吸附杂质,确保交付到客户手中的产品,与出厂时品质如一。
“精品”效应释放,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竞逐”
“湖北精品”的认定,为拓材科技贴上了“质量可靠、技术领先”的黄金标签,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市场效应与品牌增值。
首先,是品牌信任度的倍增。“湖北精品”的公信力,极大地增强了下游客户的采购信心,尤其是在对材料质量要求严苛的头部半导体企业中,拓材科技已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借第二届“湖北精品”招牌,从行业新秀成长为国内高纯材料领域的领军者,获认定当年年收入同比增长35%,2025年上半年订单额已超2024年全年总额。
其次,是成功突破高端市场。凭借稳定达到8N的纯度和完备的质量追溯体系,该公司产品成功进入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从满足国内“国产替代”需求,到参与“全球竞逐”的关键转变。
再者,是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增强。作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拓材科技的“精品”地位,有力支撑了湖北省乃至全国在光电子信息、半导体等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一颗“湖北精品”高纯镓,向下游流淌,最终可能赋能一部5G手机、一辆新能源汽车或一件新一代显示设备,形成了“精品材料—高端芯片—先进终端”的良性循环。
荣获“湖北精品”,对拓材科技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公司已启动新一轮的质量提升与品牌飞跃计划:将部分利润反哺研发,攻关8N以上超高纯镓的制备技术;全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将“精品”标准从产品扩展至管理、服务全流程;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致力于将“拓材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2025年10月,公司总部及高纯电子信息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主体建筑已在葛店经开区封顶,一个崭新的研发制造园区即将拔地而起。展望未来,拓材科技将继续以“高纯技术”为核心,在夯实半导体材料基础的同时,拓展新能源、医疗医学等新领域,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单项冠军产品矩阵。
科普达
锻造光纤“神经”,以协同创新撬动全球市场
在黄梅小池滨江新区,一粒粒塑料颗粒经过高温熔融、精密改性,被赋予耐高温、抗阻燃、低烟无卤等特性,最终成为5G光缆中不可或缺的“神经纤维”。湖北科普达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正以技术协同为杠杆,撬动全球高端材料市场。
2024年,科普达迎来高光时刻:新三板挂牌上市,成立印尼与香港分公司,获评“湖北精品”与“大别山质量奖”。其拳头产品以高于国标20%的内控标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更令人瞩目的是其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的突破性进展。
科普达深谙“独行快,众行远”之道。该公司与烽火通信科技联合研发的东南亚专用阻燃聚乙烯护套料(型号KPW2223FH),凭借卓越的耐候性与阻燃性能,月销量稳定在300吨,成为东南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材料。与此同时,科普达携手长飞光纤开发的数据中心用B1级彩色阻燃无卤护套料,月销量突破400吨,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大型数据中心项目。
“科技突围是唯一出路,但这条路需要伙伴同行。”科普达董事长柯斌表示。近三年来,该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拉伸流变挤出新装备生产出的耐高温低回缩LSZH特种护套料成功替代欧美产品,入选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八大系列100多种产品覆盖5G、AI智能化、超高压输电等前沿领域,3款专利产品实现全链条国产化。
在科普达的智能工厂内,6条高速智能生产线与自主设计的无人上料系统协同作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智能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30%,不良率下降15%,企业获评湖北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绿色转型同步推进。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再生资源高值利用工程,公司年减碳2000吨,废料回收利用率达95%,跻身“省级绿色工厂”。其承担的“再生资源高值利用示范工程”在鄂东形成年产11万吨的循环经济集群,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技术协同带来的不仅是产品突破,更是市场版图的扩张。2024年,科普达销售额稳居高分子材料行业龙头地位。依托“湖北精品”公信力,公司正加速国际化布局,以印尼、泰国为起点,力争三年内将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30%。
“与烽火、长飞等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让我们的技术创新始终紧贴市场需求。”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紧密的产学研用结合,使科普达能够快速响应行业变化,在5G通信、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等领域持续提供高端定制化解决方案。
从5G基站的信号传输,到海底光缆的绝缘防护,再到数据中心的防火安全,科普达用协同创新证明:在高端材料领域,真正的竞争力不仅来自技术突破,更源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家湖北“小巨人”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为中国光通信产业筑牢自主可控的防线,并在全球市场上书写着“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汇尔杰
从月面国旗到跨江大桥 “点石成金”展现湖北韧性
一块坚硬的玄武岩石,经过1600℃的高温熔融,被拉制成直径仅5—7微米的连续纤维——这细若游丝的材料,强度却远超普通钢材,并兼具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的天然特性。在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手中,这项“点石成金”的技术,不仅织成了在月球极端环境下完美展开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更因其荣获“湖北精品”的认定,意外开启了一场从“九天揽月”到“跨江架桥”的跨界牵手。
“获得‘湖北精品’认定,最大的价值之一是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合作视野。”汇尔杰负责人介绍。在第二届“湖北精品”发布活动上,汇尔杰与中铁大桥局“因精结缘”,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意向,将玄武岩纤维技术跨界应用于桥梁维护修复、桥面防水防裂及结构加固等场景。这一合作,标志着这种高性能材料从航空航天、消防防护等传统优势领域,成功挺进了又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领域。
这根纤维的“跨界”底气,源于其攻克的世界性难题。过去,玄武岩纤维虽性能优异,却难以兼顾柔软与舒适,限制了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汇尔杰通过独特的熔融制备与创新纺纱工艺,让纤维在保持“钢筋铁骨”的同时,拥有了“绕指柔”的质感。这项突破性技术,已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是其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心基石。
卓越的产品背后,是超越标准的全面质量承诺。在汇尔杰,质量管控贯穿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环。该公司不仅建立了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更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等多项国际体系认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身份,它将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贯穿始终,确保了高端产品从源头起就是环境友好的。
“在‘湖北精品’的创建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的专家团队与我们一同对照国际先进标准,逐个环节优化工艺。”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这种“一对一”的精准服务,不仅帮助企业显著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更推动其建立了一套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为长远发展固本强基。
“湖北精品”的金字招牌,成为汇尔杰开拓市场的“通行证”。获得认定后,公司成功获得海关AEO高级认证,为产品出海打开便利之门,目前已成功进入欧盟、东南亚等市场。在高端应用领域,其玄武岩复构芯纱消防服凭借优异性能且仅为进口产品三分之一的价格,展现出强大竞争力;近期,该材料更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防护系统,并获得某消防领域的采购订单,中国“小巨人”打造的高性能材料正赢得全球高端市场的认可。
从服务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到守护日常安全的消防装备,再到强化交通命脉的跨江大桥,一根源自湖北的玄武岩纤维,正以其卓越的韧性,编织出一张覆盖空天陆海的高性能材料网。汇尔杰用“点石成金”的科技硬实力,让“湖北精品”这四个字,不仅闪耀于月面,更扎根于祖国的大地,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一股坚韧而创新的力量。
湖北双星药业
以“再生奇迹”打破垄断,铸就精品新标杆
在湖北医疗科技领域,一项被誉为“骨骼再生奇迹”的创新正悄然改变无数患者的命运。湖北双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可吸收骨修复替代材料”——国内首个且唯一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国产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厂商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让中国患者在骨科手术中拥有了更优性价比的国产选择。这款荣获“湖北精品”认定的创新产品,不仅是医疗器械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湖北生物医药产业迈向高端化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双星药业自2013年成立以来便深耕医用生物活性材料领域。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高达20%,已获得16项授权发明专利,并依托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及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起坚实的研发体系。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六家权威医疗机构临床试验验证,该材料展现出卓越的生物活性及骨传导、骨激发作用,为骨缺损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
在质量管理方面,双星药业以“质量是企业生命”为核心理念,建立起超越行业标准的全流程质控体系。该公司不仅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更深度融合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欧盟MDR、美国FDA 21 CFR Part 820等国际先进法规要求,打造出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管理平台。从原材料采购开始,所有材料必须通过ISO10993系列生物相容性评价;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UDI(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确保从产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可追溯;依据ISO 14971标准系统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为产品质量筑牢防线。目前,该公司已获得3张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参与2项国家标准编制,主导制定20多项企业标准,实现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战略布局。
双星药业始终坚持品牌引领战略,通过GB/T27925-2011品牌认证,塑造“专业、可靠”的市场形象。如今,该公司在湖北省内市场占有率已达36%,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6%,从“合格的供应商”稳步迈向“受尊重的行业领导者”。这一成长历程中,市场监管部门的精准扶持功不可没——帮助企业了解认证程序、辅导学习《“湖北精品”认定通用要求》、指导编制申报报告,为企业成功获得认定提供了关键支持。
随着“湖北精品”认定带来的品牌增值效应,这款可吸收骨修复材料正加速进入全国更多医疗机构,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民生。从替代进口到引领创新,双星药业用十年坚守证明:在研发高端医疗器械这场马拉松中,中国企业不仅能跟上国际步伐,更有能力在特定赛道实现超越。这枚植入患者体内的“湖北精品”,正在以科技之力重塑生命支撑,为中国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写下最坚实的注脚。
天门纺机
经纬纵横间的“隐形冠军”
在湖北天门,有一家以地域名注册的公司,凭借对纺织装备四十余年的深耕不辍,成为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其主导产品“天鹤”牌并条机以4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及全球销售排名前三的业绩,斩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殊荣。它就是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4月10日晚,湖北省第二届“湖北精品”发布会在湖北广电传媒基地隆重举行。当主持人公布161个(项)“湖北精品”名录时,天门纺机自主研发的TM13型并条机赫然在目。该型号并条机采用新一代短片段自调匀整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集智能匀整、远程运维等核心技术于一体,获得“湖北精品”认定,成为湖北工业名片上又一抹亮色。
“纺织强国的背后,是装备强国。”在这一理念驱动下,天门纺机构建起“销售两代、储备两代、研发两代”的立体化产品体系。其主导产品T1系列并条机多项技术成为全球首创,其中TM13型并条机通过短片段自调匀整系统实行纤维条干均匀度的毫秒级调节,5m重不匀控制在0.2%以内;在线监测系统则像“智慧眼”一样,实时捕捉生产数据,使万米断头率下降超15%。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并条机细分领域的国际空白,更促进下游纺织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8%。
面对智能化浪潮,天门纺机以“双转双改”践行转型之路——对内投资1.56亿元建设“智慧工厂”,完成信息化升级、自动化产线改造等80余项任务;对外输出智能化水平更高的T2、T3系列产品,为下游纺织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撑。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是技术改造的受益者,更是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推动者。”
2024年,一场“我们离精品到底有多远”的大讨论在天门纺机全面展开。这场思想碰撞催生了产品“六高”目标:高标准设计、高规格配置、高精度制造、高要求装配、高水平管理、高响应服务。在此基础上,天门纺机构建起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研发端150余项专利的技术壁垒,到生产端7大国际体系认证的品控保障,再到售后“24小时内答复问题,48小时内赶赴现场解决问题,产品实现终身服务”的承诺,让“天鹤”牌并条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根植用户心中。
天门纺机这种对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使其在行业整体低迷的2025年实现逆势增长,1—10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92%;依托“湖北精品”认证带来的品牌增值,天门纺机加速融入双循环格局。国内市场上,天门并条机在江苏、浙江等传统纺织强省的销量稳中有升,在新疆等新型市场更是呈现井喷之势;国际市场上,天门纺机连续参加了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际纺机展,让“天门制造”在东南亚、中非、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家喻户晓。预计2025年,天门纺机国内销售和外贸额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真正成为“双循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从四十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企业,到如今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行业翘楚,天门纺机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专精特新”的生命力。在经纬交织的世界里,这家湖北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梭、以质量提升为线,不仅织就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更为中国纺织装备贴上了“湖北精品”的闪亮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