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用科学的方法助力农业生态保护

发布时间: 2024-01-09 08:56 发布单位: 来源: 长江日报

前不久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一次很复杂、规模很大的气候方面的大会,9.7万名代表出席,包括150多位国家元首。各国领导人再次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并重申了对碳中和目标的承诺。中国提出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开阔的世界胸怀、恢宏的全球视野,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 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碳减排碳交易

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化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限度内排放权的交易,既符合生态环境治理系统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碳减排目标,还可以通过买卖碳排放权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推动全社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在碳减排工作中大有可为。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的二氧化碳。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减排空间巨大,农业已成为应对、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开展“点源—面源”排污交易试点。

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我国农业碳减排碳交易,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环境污染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将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从长远来看,将农业减排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是“十四五”期间降低污染减排总成本、提升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总体发展质量的可能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农业持续减排、推进“碳达峰”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力。

■ 针对农业碳交易难题开启技术攻关

方法学是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交易的基础。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一种用于证明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认证机制,涉及将实际发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效果进行量化和核实,并通过官方机构进行注册登记,保证减排量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核证减排量也是碳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保证市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通俗地来讲,对农业从业人员来讲,要想把“绿水青山”变成碳市场上的“金山银山”,准确计量农业减排固碳贡献量是农业碳减排走向碳市场的“入场券”。否则,根本说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市场承认的“碳汇家当”,碳交易更无从谈起。农业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我国尚未对其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目前,农业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方法学以及农业源碳排放的监测、统计和核查技术尚缺乏是农业碳交易难以大面积铺开的技术难题。

王红玲教授领衔湖北大学中国农业暨典型行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撰写的《农业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作为农业领域第一本碳减排方法学专著,针对农业碳交易难题开启技术攻关,提供了针对农业不同排放源的减排项目方法学,包括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核算、监测、报告和核查等方法,可以帮助农业与环保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为实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专著主要包括5个方法学以及相应的应用案例,即《农村有机废弃物可控发酵制沼气及综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法学》《在水稻种植中通过稻虾模式减少甲烷排放方法学》《在水稻生产中通过再生稻种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学》和《通过精准施肥减少旱地氧化亚氮(N2O)排放方法学》。5个方法学及应用案例标准严谨,引领前沿,极具实践价值。

专著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将农业减排固碳量进行核证计量,并在碳市场进行交易,将农业的“碳家当”盘活并反哺农业发展,可以扩大低碳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工业补偿农业、城镇补偿乡村、排碳补偿固碳”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