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武汉新城开篇起势 世界光谷加速迈进

发布时间: 2024-02-21 08:55 发布单位: 来源: 长江日报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2023年,东湖高新区牢记殷殷嘱托,以武汉新城引领“世界光谷”建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进中提质,全年增长4.7%,总量达到2715亿元,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 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回稳向上态势持续巩固

签约引进6个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聚力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过去一年,光谷密集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连续举办“周周有签约”重点项目签约活动,签约引进6个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产业项目到位资金64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6.8亿美元,均为全市第一。

其中,仅在武汉四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光谷就集中签约9个重大招商项目,总金额407亿元,居武汉市各区第一。

引进的重大项目中,奕斯伟在光谷正加快12英寸电子级硅片工厂建设和RISC-V生态创新中心建设,以及通过开发和孵化,培育打造基于RISC-V生态的应用端设备和系统的原生创新企业。

平均每周新签约落户1个重点项目,过去一年,光谷以招商引资为首要任务,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施“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三年行动,落实武汉新城城市合伙人计划的同时,光谷消费市场加快恢复。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近30%、总量占全市1/4,光谷步行街入选全国夜消费商圈前三名。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消费市场加快恢复,35岁的光谷经济走出了一条拾阶而上、稳步爬升的复苏曲线,展现出强劲韧性。

截至目前,光谷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其中企业突破13.6万家,新增逸飞激光、武汉蓝电等上市企业7家。

■ 加力提速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突破

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高新区第三

2023年初,北京一高校课题调研组发布全国百城人心中的光谷形象,“创新”排在首位。过去一年,光谷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聚焦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聚势突破,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重大创新平台加速集中布局光谷。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开工建设,标志着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落户光谷。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2个设施已建成,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深部岩土2个设施已开工,作物表型组学设施已批复,已建、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5个,居全国高新区第三。时珍实验室挂牌成立,全省10家湖北实验室已有6家集聚光谷。

“从‘受制于人’到‘授之予人’。”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小涛说,只有不断地去克服一个个技术上的困难,才能真正取得重要的突破和重大的科学发现。

坚持以“用”为导向,不久前上线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已链接全球专家信息29万条、发明专利5200多万条、科创政策1万多条、服务机构400多家,“以需定供”模式逐步形成。

截至目前,光谷中试平台总量已达66家、中部高新区最多,高企总数突破5700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128家、占全市41%。

伴随着以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构建,光谷一批关键技术全球领先领跑。

国内首颗400G硅光收发芯片、首台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首个眼科体内基因治疗药物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突破,脑机接口实现国际领先,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市,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2.0”问世,长江存储闪存芯片世界领跑、成为半导体领域“国之重器”。

■ 全面推进全产业链突破性发展,“独树一帜”优势更加凸显

光电子信息规模占全省六成

光谷科学岛上,一期投资100亿元的长飞先进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计划今年7月主体结构封顶。

光谷,我国第二家也是唯一以“光”闻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过去一年,光谷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牵引,全面推进全产业链突破性发展,“独树一帜”优势更加凸显。

伴随着以长飞先进半导体为代表的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华星光电t5等项目建成投产,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占全省60%。

在位于光谷的睿健医药研发生产基地,科研团队正在进行帕金森新药NouvNeu001的生产,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基于化学诱导的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

从零起步,经过10余年耕耘,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在2023年步入丰收期,70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即将量产,武汉联影智能医疗手术机器人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斗天团”,接力追“星”,2023年,伴随着立得空间、依迅北斗、武汉华测等企业北斗智能终端批量生产,光谷北斗产业逐步积厚成势,产业规模占比全省的50%。海微科技营收超20亿元,光谷北斗产业实现十亿级企业零的突破,梦芯科技成为国内首批单北斗芯片供应商。

以海微科技、梦芯科技为代表,光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1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四。

■ 武汉新城全面起势,城市综合能级不断提升

城市道路总里程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2月,光谷科学岛上首个大型综合体项目,科创中心一期项目正向着全面封顶冲刺。作为智慧工地,该项目首创5G无人塔吊技术,操作员可通过5G技术远程同时操控多台塔机。

一年前,武汉新城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光谷74%的区域面积纳入武汉新城,武汉新城的核心功能、城市中轴线基本布局在光谷。高标准启动一年来,武汉新城建设不断提速。

坚持功能性项目先开,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项目全面启动,其中市民中心、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自然博物馆、体育中心等8个项目开工。

光谷科学岛“一纵两横一环”骨干道路连网成环。22条微循环道路打通,城市道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位居全市第一。开通国内首条城市空轨以及地铁19号线、有轨电车L3线路,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高新六路、高新七路、未来二路、未来三路等建成通车,连通武鄂两地的6条“断头路”全部通车,“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新增2条武鄂跨市公交。

伴随着交通加速“硬联通”,武鄂同城化发展全面提速。武鄂黄黄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有序开展。光谷科创大走廊29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7个城市在光谷布局建设“科创飞地”。建成黄冈“光谷第九园”,光电子信息产业一小时配套圈加快构建。

交通无缝对接,产业同链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武汉新城建设全面起势,光谷的集聚度、显示度更加凸显。

■ 织密民生幸福保障网,建设光谷人心之向往的美好城市

新增学位超1.3万个

上月,武汉新城医疗卫生暨东湖高新区“平急两用”医疗项目集中开工,武汉新城中心医院等8个项目“组团上新”。

过去一年,光谷加快集聚优质医疗资源,区疾控中心、同济医院质子治疗中心、武大口腔医院光谷分院交付使用,新建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与建设中的武汉新城中心医院相隔不远,光谷书房·光谷政务服务中心分馆内,迎来了又一拨前来借阅读书的光谷居民。过去一年,光谷新建成开放4家光谷书房,总数达到6家。

首部院线电影《理工男》拍摄完成,首次举办光谷全程马拉松,开展演唱会、话剧节、体育文化节等200余场文体活动,光谷人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实施“新校即名校”战略,光谷建成光谷康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新增学校11所,中小学校达到55所,新增学位超1.3万个,在校学生超过11.6万人。

新建10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55万套,湾郡社区成功创建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光谷基本民生进一步兜牢。

列车悬空而挂,在光谷生态大走廊穿梭“飞行”——一个月前,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在开通运营的第108天,迎来第50万位游客。

“驶向未来”的“光谷光子号”,一如今天的中国光谷,正以武汉新城为引领加速打造“世界光谷”,建设光谷人心之向往的美好城市。

数读光谷2023

●全年GDP增长4.7%,总量达到2715亿元

●签约引进6个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超1200亿元,位列全国高新区第四

●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新增上市企业7家

●已建、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5个,居全国高新区第三

●高企总数突破5700家,居全国高新区第四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居全国高新区第四

●11家企业被认定为总部企业,总数达27家,全市第一

●挂牌落地中部唯一的北交所服务基地

●城市道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居全市第一

●开通国内首条城市空轨

●中部区域首个产业园区REITs产品上市

●新增学位超1.3万个,在校学生超过11.6万人

●新建10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55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