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踏平坎坷追风光 电场建成又出发

发布时间: 2024-04-07 09:01 发布单位: 来源: 长江日报

3月底,等候吴莎近1个月,记者终于见到他。作为中国电建湖北工程公司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副总经理,吴莎一年之中大约一半以上时间在外地。他的工作是在全国范围内给各类新能源发电项目找新家。吴莎指着办公桌后的中国地图和全国国网特高压地图说:“这次回武汉也只是短暂停留,马上又要来回飞往新疆、内蒙古,继续新的风光新能源与治沙示范基地的规划工作。”

在漆黑竹林迷失方向,在库布齐与流沙正面交锋,在黄土高坡苦寻打桩点……过去11年的“追风逐日”让吴莎如同一位披荆斩棘的勇者,在新能源领域里不断前行。他执着追求,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为可能。

■ 一周爬山十多座累瘫,“我从来不参加登山活动”

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吴莎入职中国电建湖北工程公司所属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上班第一周就接到首个任务:跟随部门负责人去调研新能源项目。“当时觉得挺懵懂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进入了一个有潜力的新赛道。”

2013年,湖北省的“风光”项目不多,只有少量风力资源优越的高山有风电场。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领导层一致认为,新能源代表着能源行业的“未来”,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深度参与其中。就这样,吴莎成为院里首个风电场项目团队的一分子。

当时做风电项目跟现在没法比,很多气象资料不全面,大家要靠徒步去现场踏勘、测试。“一个星期爬十多座山。”吴莎说那时请当地居民做向导,带上设备和干粮,早上六七时出发,下午太阳落山前返回,回到驻地人都累瘫了,不想说话也不想吃东西。“别看现在户外徒步登山活动这么火,我从来不参加!”

累是其次,爬山过程常常险象环生。“爬山时遇到过毒蛇,遇到过村民打野猪布置的陷阱、电线,还爬过坡度约90°的岩石。有些山头连路都没有,我们想获得风力的数据,就得靠最原始的‘马帮’驮设备上山。”

有个晴天,团队下午去黄石的竹林踏勘,没想到山里天气变化快,浓雾四起,偏偏GPS定位也没了信号,眼看着太阳落山,大家还没找到回去的路,连本地的向导都蒙圈了。“心里挺慌的!”吴莎还记得,当时和队友们也不敢乱闯,只能依靠之前砍刀留下的印迹,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指引回程的标记。直到天黑透了,他们才走出竹林。

不过这些艰辛随着荆门象河风电场顺利建成逐渐消散。“我们参与开发的这个电厂效益挺不错,也打开了湖北风电投资的先河,为后续在省内的发展做出很好的示范。”

■ 平原立起“大风车”,黄土高坡“种太阳”

在很多人眼中,风光电项目大多在高山、高原,如利川齐岳山、随州二妹山,越往平原走,风速越来越低,项目少。

吴莎和同事们积极论证低风速风电开发的可能性,在资源不那么优越的平原做出一项项全省“首个”,打响企业在行业里的知名度。

“别看平原风速低,但建设成本低于高山,不用专门修路运设备,人员施工更方便。”吴莎和同事们创新思路,将叶片加大、塔筒增高,以获得更大的风、更强的动能。他们设计出湖北首批最大低风速山地风电,单机达到2兆瓦,叶片长度115米,是当时行业最大风电叶片。

“我们在应城建成华中区域首个平原高塔筒混塔项目,常规项目高度80~100米,位于平原的这个高度,风速不好、风切变大,我们‘大胆’地将塔筒加高到140米,风速增加0.3~0.4m/s,单机的年发电小时数达到2200小时。”作为华中区域的首个平原“高空”项目,吴莎和同事们的大胆一试,打开湖北新能源开发新思路。

2019年,一项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落到吴莎和同事头上:在甘肃黄土高坡上建光伏项目。

黄土高坡大落差、易地陷,选址就是头号难题。当地坡度普遍30°~40°,有的甚至达到50°,施工不便;“湿陷性黄土”的地质,让塌陷成为工程建设的大敌。陪同他们前期踏勘的当地同行直摆头:“如果这里能建新能源项目,地球上哪里都能搞。”

现场让吴莎和同事们心感震撼。荒芜的土地上没有绿意,当地居民也陷入“用电难”的窘境。一番考察,反倒坚定了他们改变现状的决心。

没有道路,无法运输设施设备,大家踏遍大大小小的坡,寻找地基相对稳固的区域,“凿”出一条“追光之路”。“别的项目,施工材料直接运输到桩基处,这里只能运输到最近的地方,靠吊机将材料吊齐,顺着陡坡利用重力慢慢地‘滑’下去。”

光伏板“不耐造”,点位相隔距离远,怎么运?吴莎和同事们数夜鏖战,最终确定无人机运输方案。“高峰期,项目上空100多台无人机在空中飞行,往返精准投送光伏板,场景相当壮观,当地老百姓都来围观。”

当地政府负责人深受感动,“谢谢你们为我们建电场”。

■ 沙漠上也能“风吹草低见牛羊”

全国第七大沙漠之上,崛起一片“阳光”绿洲,上方是光伏板发电,下方有植物能放牧,一幅沙漠版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新景象,这里就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项目。

该项目去年底成功并网后,为探索沙漠治理交出创新答卷。吴莎和同事们也参与其中,完成前期建设规划和项目申报,公司承担全部治沙工程和部分光伏及升压站EPC总承包建设。

2019年,国家推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提出治沙概念。吴莎所在的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首批参与单位“进驻”沙漠。别人眼中的沙漠是一片荒芜,在吴莎眼中却是“沃土”,光照好、面积广阔,是光伏电站优质的选址。

结合生态治理来建设光伏电站,这是道新的命题。那段时间,吴莎和同事们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沙漠光照时间,研究光伏板下的温度、湿度,研究土壤改良的可行性。

每一次的研发都是在突破之前的经验。吴莎说:“沙尘暴到来时,会在沙漠上形成流动的沙丘,我们设计的光伏设备要能够克服这些气候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怎么在下面种植、放牧。”最后,项目选择了光伏柔性支架,4.5米空高、跨度30~40米。

得益于库布其光伏项目的成效,治沙生态保护与风光新能源融合发展形成示范。围绕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塔克拉玛干、柴达木等主要沙漠规划建设大型“沙戈荒”能源基地和特高压外送基地,让绿色清洁电力流向千家万户成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

今年3月,吴莎一半的时间都在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出差。

上次出差的目的地之一——乌兰察布化德县,吴莎从市区开车过去要3个小时,到了县城还要再开两个小时车去项目。“3月份的戈壁滩,气温零下20℃,还是冬天的模样。”提到这里,吴莎又话锋一转,“等我们将来建好光伏能源项目,这里就会绿草丛生、牛羊成群,这才是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