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智慧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
无人机监测高速公路运行情况。
武汉港阳逻港区夜间作业场景。
江夏法泗和美乡村稻花香。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城市“闯关转型”的关键时期,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闯关转型·担当作为”支部大讨论和“处长谈转型”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凝聚思想共识、汇聚智慧力量,助力武汉在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活动得到了市直机关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广大党员干部围绕武汉加快“三个优势转化”,深入探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型之路,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 科技创新驱动: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
2024年11月13日,一台方舟40顺丰丰翼无人机携带着顾客下单的黄金、化妆品从华中第一商圈武商MALL起飞,越过长江,稳稳将货品送到武昌武商梦时代楼顶。当前,武汉这样的低空商业试点航线已正式获批18条。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体系加速迈向“空天地”立体交通新时代,武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才和自然禀赋,在低空经济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处长谈转型”活动中,市交通运输局民航办党支部书记、主任李亦卓率先发声,围绕武汉低空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思路和举措。
她说,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武汉应抢抓行业风口。为此,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关键任务:低空交通系统规划要立足长远,构建起安全、高效的低空交通网络;管理平台建设方面,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商用场景拓展要遵循“先试点再普及、先载货再载人、先隔离再融合”的原则,稳步推进。“目前,外地大多以城市治理类场景为切入点,武汉也可借鉴这一经验,逐步探索在物流配送领域开展无人机载货试点。”李亦卓说道。
2024年前三季度,武汉光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15.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其增速和贡献在工业各行业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武汉始终将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市经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处党支部书记、处长张超深入剖析了武汉在科技创新征程中的突破与未来发展规划。
“武汉科技创新‘从0到1’的艰难突破,体现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从无到有的研发历程;‘从1到10’的快速成长,体现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上;‘从10到N’的规模扩张,表现为相关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他表示,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武汉应持续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张超举例说:“长飞公司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用气体替代玻璃传输,成为下一代光通信的颠覆性技术,其AI智算枢纽、智能感知和智造可视化的产品,再次彰显了领先的技术实力。未来,在6G滤波器、硅光芯片等前沿领域,武汉将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
智能建造作为武汉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自2022年武汉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发展势头迅猛。2023年5月《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后,全市迅速行动,成立了市级领导小组,建立起“链长+链主+链创”的融合工作机制。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活动相继落地。
展望未来,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机关第三党支部书记、图审消防和节能处处长杨建春信心满满。他表示,将继续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未来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装备深度融合。例如,在建筑设计阶段,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引入建筑机器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建筑运营阶段,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设施的智能化管理,降低能耗,提升舒适度。
■ 内陆开放新篇:构建双循环枢纽
2024年11月30日,一艘满载格林美公司生产原料的印尼直航货轮抵达武汉阳逻港,标志着“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国际直航航线成功开通。近5年来,武汉阳逻港已开通5条国际近洋直航航线,2024年出入境船舶数量、货物量同比增长超两成。
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如何将其转化为外贸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处长谈转型”活动中热议的话题。市商务局对外贸易处党支部书记、处长黄铮深入分析了当前外贸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闯国际市场关、商品结构关、发展模式关、服务能力关、外贸政策关等5个“闯关”思路。
“当前武汉外贸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发展模式传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诸多挑战。”他说,针对这些问题,武汉将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外贸“闯关转型”,例如,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搭建国际营销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在商品结构优化上,围绕光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汽车制造、船舶海工四大优势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是关键之举。黄铮表示,将积极培育专业化功能平台,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依托“政府+协会+联盟+头部企业+境外联络站”模式,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去年国庆假期,武汉成为全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夜游长江”客流量创历史新高。游客纷至沓来,访盘龙城遗址公园,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欣赏编钟乐舞,领略传统文化的韵味。
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长江主轴已经是城市旅游核心区域,长江夜游已经成为城市旅游核心产品,长江轮渡的跨江交通与旅游观光功能深度融合,人气爆棚,成功出圈。”市文旅局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产业发展处处长彭胜认为,未来,武汉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将建设“一桥两山”文化旅游景区:黄鹤楼和龟山作为武汉的标志性景点,将通过文化创意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 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绘就发展新画卷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相传1000多年前,李白游历江夏,在今天的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农村村挥笔写下《江夏行》。如今,这个一度凋敝的千年村湾,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焕发新生,成为全市已建成的64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之一。
武汉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市农业农村局综合调研处党支部书记、处长马涛详细阐述了武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和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马涛表示,武汉将坚持以工业思维、服务业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在农业设施化方面,加大投入,建设智能温室、蔬菜工厂、高效设施渔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将加快市级现代农业加工园建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流通品牌化方面,做优特色农产品,建强“江城百臻”区域公用品牌供应链。
产业数字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据介绍,武汉将建设数字化种植养殖基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届时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情况等,精准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马涛说。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党支部书记、处长李德志认为,打造新型城镇化“风景线”,要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新城镇、共同缔造村庄、乡镇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实施。“我们将继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助力形成‘荆风楚韵,人水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新面貌,激励各区推动实施背街小巷、空置地块环境综合提升,新改扩建城镇公厕,实施基础设施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在城市建设方面,武汉已取得显著成就,主城区快速路和主干路规划实现率较高,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市住更局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处长韩伟表示,未来武汉将继续提升城市道路智慧化水平,同时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与推广应用建设,做强国家智能网联基地。积极运用BIM信息平台系统,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题,韩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加快推进机非分离改造,动态谋划实施拥堵节点微改造项目,通过建设立体停车库、盘活闲置土地建设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停车位供给,优化停车管理服务,解决停车供需矛盾。
当前,武汉正处于发展“闯关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秉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实施更多“抓改革促发展”的党建载体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党建的引领作用,推动机关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实践,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全力推进发展转型“闯关”贡献力量。
供稿/市委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