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湖北两会 | 他们为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与更好发挥先发优势的“智慧增长”。在省两会期间,与会的代表和委员们积极为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湖北省政协常委姚海林:
开发地下空间潜能 打造国家战略能源储备基地
在现代能源体系中,能源储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化能源储备体系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处理好国际国内能源市场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的重要举措。
2025年湖北省两会期间,湖北省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教授姚海林提出,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长期从事能源地下储存工作,积累全面而深入的技术储备,建议开发地下空间潜能,将湖北省打造成国家战略能源储备基地。
姚海林表示,湖北位于中国腹地,具有与生俱来的战略纵深。湖北地下空间丰富,有黄石的大冶铁矿矿坑,地下开采留下的腔体;应城地下盐腔;宜昌的磷矿地下空间、通山和崇阳完整的花岗岩地层、潜江的枯竭油气藏。通过人工改造,可以激发地下空间潜能,建成盐穴、水封洞库、含水层、枯竭油气藏和废弃矿坑式的地下能源储备设施,满足储备石油、天然气、氢气、氦气等,建成压缩空气地下储能电站。
为此,姚海林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开展盐穴、水封洞库含水层等地下空间储能能力调查,评价建库的可行性。进行地下空间储备设施选址地质调查工程,全面系统掌握适于建设地下空间储备设施库址的第一手资料。与相关企业建立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合作调查机制。
二是进行顶层设计,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争取国家能源局和发改委的立项批复。建立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管网公司、国家能源公司、中国盐业等企业的联络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前的需求对接,共同开展全省储库规划,协同推进储库建设,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支持。
三是推进地下储备的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盐岩、水封洞库、枯竭油气藏、废弃坑道岩洞矿坑储能的“尖刀行动”,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服务于国家的能源安全。
四是依托于能源地下储存设施,建成一批石油化工、煤气化工、氢能源生产、加气等产业链布局,提高湖北省的经济规模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湖北省人大代表魏春辉:
加快形成湖北6G产业核心竞争力
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魏春辉建议,加快形成湖北6G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魏春辉介绍,6G加快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催生新的生活形态、数字经济新生态、社会治理新领域。我国已经面向6G产业开展超前布局,以运营商为主导的6G技术体系日趋完善,6G产业发展仍存在技术瓶颈。
魏春辉建议,湖北区位优势突出,科教资源富集,信息产业等优势突出,可提前开展6G技术预研。设立湖北省6G“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积极开展6G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与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合作,建设6G试验科技大装置。组织本地信息产业合作方,共同构建开放的、场景化的联合研发与试验环境,推动建设全国领先的6G试验网。
“建议以本地央企为牵头单位,组织编制湖北6G产业规划。”魏春辉表示,重点在移动通信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基础软件能力等方面推进产业化,在核心芯片、元器件等“卡脖子”难题上寻求突破。设立6G专项投资基金,坚持面向6G“瞪羚”“独角兽”企业投早投小,加快培育湖北6G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魏春辉建议,支持和补贴5G-A网络建设,在载波聚合、通感一体、工业确定性网络等方面加大基站补贴力度。推动5G-A消费升级,全面宣传5G-A网络和业务优势,加大5G-A终端补贴力度,促进5G-A终端焕新升级。推进5G-A行业应用,在交通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政府等应用场景加强产业引导,加快形成示范效应。
省人大代表陈萍:
实施“四大专项”,提升国际化视野格局,集聚全球高端人才、释放人才活力,实现人才的创新驱动和创新引领。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要确立国际化视野,把建设世界级重要人才中心作为推进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省人大代表、汉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萍表示。
实施“四大专项”,激活“人才引擎”,将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她认为,战略科技人才作为跨学科、复合型的佼佼者,能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担纲领衔;青年拔尖人才则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泉,为国家战略人才队伍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重大生产力的卓越工程师,以及实现产品走向产业化的高技能工匠等各类人才,都不可或缺。
“集聚人才的关键,在于实现人才的价值。”她建议,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战略科技人才创造活力,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担重大科技项目,增强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形成多层次、多领域人才梯队,奋力打造重要战略支点的人才“金字塔”。
省政协委员张彦铎:
深入实施数字新基建、开源新体系等“五新工程”数实互促、量质并进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报告中三个‘50%’引人注目!一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中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二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超过50%;三是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地区的比重超过50%。”1月16日,省政协委员、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彦铎说,这组数据说明,数实互促、量质并进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当前,湖北发展站上了更高起点,湖北有条件有基础打造全国数实融合发展示范区。”他介绍,湖北依托在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已形成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于2023年出台了《数字经济促进办法》。这一举措积极推动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数字技术创新,为数实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构建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数字经济对人民生活产生全领域、多维度的深刻影响,广大群众对数字化生存、生活和生产提出了更高期待,需要湖北在数实融合方面提前布局、快速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空前的挑战,目前我们也在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智慧化的深刻变革,努力为湖北打造全国数实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张彦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