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àn 
  •  jiē 
拼音

今天是: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把脉智能医学新趋势 共探“医智融合”新标杆——2025中国武汉国际智能医学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4-11 09:02 发布单位: 来源: 武汉科技报


4月9日,第七届世界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核心分论坛——2025中国武汉国际智能医学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智能医学,赋能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浪潮下的未来健康产业蜕变。论坛由武汉医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智能医学学会、武汉医学会智能医学分会协办。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武汉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表示,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疗行为自始至终充满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他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医学实现更高效、更普及、更人性化地发展。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速临床转化进程》为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产学研结合加速智能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我国医学成果转化率低于8%,而欧美国家该转化率在60%——70%。我国大部分的医学科学研究和专利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实现产业化。”马丁院士介绍,面对鸿沟,要高度重视医工结合。他以其团队研发的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为例,把临床发现的诊断痛点转化为研发课题,现在已拿到“准生证”,获批上市,该试剂盒操作简单便捷,从采样到出报告只需要半天,大大提高了早诊效率,缩短了患者焦急等待的时间。



作为环境医学领域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邬堂春生动阐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应对慢性病等健康挑战至关重要。他表示,在健康防护方面,大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空气污染对于健康的影响。发现疾病的重大病因、减少过早死亡是预防医学的根本目标。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兼校长郑仲煊以《人工智能医学教育和医疗:医学院如何培训适当的本科和专科医生》为题作学术报告,他从教育角度出发,分析了智能医学时代对医生培养模式的新要求。他建议,医学院应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培养具备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冷劲松以《智能材料和具身智能:赋能未来智能医学》为题,系统阐述了形状记忆材料领域的前沿突破,重点剖析了形状记忆硼酚醛气凝胶在航空航天热防护系统上的应用,并创新性提出通过弹性纤维增强可编程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技术。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冷劲松详细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4D打印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高形状恢复率和多层级结构设计为生物医疗领域提供了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分享的《医工交叉和新工科实践》主题报告指出,医工交叉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临床需求出发的系统创新,医工融合的研究和应用将带来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MEMS/NEMS和系统级封装技术(SiP) 成为微电子,光电子和医疗电子、医疗器件开发的新引擎。”刘院士表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协同设计和制造技术(基于多场多尺度的数字孪生技术)、基于跨尺度物理化学和生物设计,成为医工融合与医学创新的强大推动力,他希望医工融合赋能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全面快速发展。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科协理事长林哲安在报告中为我们展示的框架体现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可行性,为智能医学时代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兼具文化特色与技术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我们,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出具有个性化且准确的运动处方。”美国人体运动学和体育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朱为模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AI(人工智能)中心化、跨学科、个性化,包括疾病专业化、可穿戴设备和行为理论基础以及生活方式整合的新型运动处方即将到来。



据悉,2024年,武汉生命健康产业营收突破5500亿元,位居中部第一。武汉更是以“一城”“一园”“三区”(光谷生物城、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的产业布局,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