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省委《政策》刊发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文章:《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 2025-04-16 11:01 发布单位: 来源: 《政策》、武汉市科技创新局

省委《政策》2025年第4期(总第389期)刊发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文章《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寄望湖北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今年2月,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提出,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新征程上,武汉科技系统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努力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深度融合的动力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武汉市将建立完善以大投入、大专项、大转化、大改革、大区域为支撑的“大科创”工作格局,健全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更好统筹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加快推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到“强功能”跃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登记管理机制,分级分类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和重点成果项目库,推动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举办“武创荟”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不断提升成果转化质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探索“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推动科研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深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政府采购激励创新机制改革,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二、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深度融合的基础

基础研究处于“研究—应用—生产”链条起始端,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武汉市将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推动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健全“湖北实验室+综合协调部门+业务联系部门+所在区”常态化服务机制,巩固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促进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推动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重大成套装备和工业基础软件,带动武汉市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特区计划”“探索计划”“聚力计划”,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加大研究投入,强化基础研究能力。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深度融合的关键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武汉市将以“链式攻关”加快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标志性产业急需科技成果,引领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点式突破”实施10大科技重大专项,着力解决高端芯片、新能源电池、人形机器人等方面重大技术难题,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以“前瞻布局”实施100项重点研发计划,推动无人装备、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领域前沿技术突破,为重点产业技术领跑奠定基础。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高端芯片、星地融合通信等重点产业关键赛道和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新兴未来产业赛道,系统化布局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企业培育,加速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大力培育研发型企业,持续实施初创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力争规上高企总量达到3500家。

四、扩大协调创新“朋友圈”,构建深度融合的格局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武汉市将构建“一城五谷三廊”创新空间布局,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推动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康谷“五谷”协同发展,促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武汉滨江数创大走廊“三廊”融通。强化武汉都市圈创新合作,推进汉襄宜“金三角”科技共兴,建立跨区域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推动鄂湘赣“中三角”协同发展,联合举办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技术经理人大赛等活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多元载体,打造“两中心、一室、一基地”,支持建设国际企业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外资研发中心、引才引智基地。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实施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效能。

五、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释放深度融合的活力

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武汉市将出台环大学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环武大—中科院、环华科—地大、环理工大等为重点打造更富活力、更高质量的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专业型孵化载体,开展未来产业孵化器(空间)建设试点,着力推动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打造未来孵化新范式。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完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深入实施科创金融伙伴工程,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用好用活概念验证资金(基金),健全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