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构建全链条保护生态 打造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样本”

发布时间: 2025-09-02 09:05 发布单位: 来源: 长江日报

武汉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全域布局保护站点、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标准化建设,形成了覆盖创新全链条、适配产业特色的保护生态。

■ 全域布局保护站 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

武汉自2019年起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目前已建成61家市级保护站,实现“965”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这些站点星罗棋布于“光芯屏端网”、大健康、量子科技等核心产业地带,形成横向覆盖支柱产业、纵向扎根基层园区的服务格局。以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斗转科技园)工作站为例,其聚焦北斗与低空经济,2024年为企业新增知识产权138件,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光谷作为创新高地,已建成12家专业化保护站,从2020年首个医疗器械园工作站,到今年新增的湖北省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光谷创新企业协会等站点,精准匹配产业升级节奏。其中,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工作站深耕专利导航,2024年助力企业获授权专利350件,推动兰丁医学、微新坦医疗等企业斩获高价值专利大奖。

■ 创新模式“融站入所” 实现基层治理突破

武汉“融站入所”模式,全国首创性将知识产权工作站嵌入市场监管所,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改革事项。硚口区汉正市场监管所依托该模式,在汉正街3万余家商户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关口前移”。2024年解决纠纷30余起,挽回损失30万元,立案案件30天内结案,让商户维权高效实现。

这种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多方协同高效保护知识产权。洪山区和平工作站联合法庭、街道等推出“定制化保护指南”,帮助企业避免近50万元损失;阳逻开发区工作站聚焦渔具产业,组织政企研座谈会破解设计抄袭难题,让企业“敢投入研发”;2024年,通过该机制累计解决纠纷超30起,彰显基层治理的实践价值。

■ 全链赋能 打造保护到转化的生态闭环

武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不局限于维权,更构建“创造—保护—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创造端,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东湖高新区智权)工作站2024年为800余家企业提供“申请—维权”全流程服务;在转化端,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东湖高新区软件新城产业园)工作站引入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推动安天信息等企业获89件发明专利,实现“技术保护—产业集聚”良性循环。

金融赋能形成突出亮点: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昌区斗转科技园)工作站推动企业以3项专利质押获1200万元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让“沉睡的专利”变成“流动的资本”,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 标准引领 规范化建设确保服务质效

2025年1月,武汉市地方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站及管理规范》正式实施,从申请条件、认定流程到日常管理构建全生命周期框架。标准明确办公场地不小于15平方米、配备2名专职人员等硬件要求,细化5类核心服务内容与流程。

动态管理机制是标准的创新点,通过“综合评价+动态调整”,将工作站分为四档,存在明显问题且限期内未完成整改,或者长期未能发挥职能作用者撤销资格。这种“能进能出”的机制,确保61家市级工作站持续保持活力,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 产业适配 差异化服务驱动能级跃升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深植产业基因,提供“一地一策”服务。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江汉区红T时尚街区)工作站助力180家服装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成为时装周核心载体;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硚口区D+M工业设计小镇)工作站组织培训覆盖600人次,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武汉市基层知识产权保护(江岸区多牛世界)工作站以“五站合一”模式,为文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出17家高新技术企业。

针对量子科技、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武汉提前布局: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工作站助力构建量子芯片专利壁垒;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青山区数谷)工作站强化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这种前瞻布局,让知识产权保护始终与产业升级同步,为武汉抢占新赛道提供“硬核支撑”。

从全域网络到标准体系,从基层创新到产业赋能,武汉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支点,撬动了创新生态的系统性升级。这些扎根基层实践的探索,将持续释放创新动能。

(文:王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