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科技创新是守护健康的核心引擎。作为百年红色名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始终秉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使命,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诞生一批世界级医疗创新成果,为健康湖北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锚定临床痛点
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病床
“临床痛点,是医学创新的起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院长程帆,对创新方向有着深刻的认知。医院所有创新成果,均源于对患者需求的精准回应,真正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针对前列腺增生治疗的临床困境——我国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超50%,三分之一需手术,但传统手术术后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高发,程帆团队从膀胱尿道镜手术中发现前列腺腺体可压缩性特质,萌生不切除腺体、仅通过悬吊固定解除梗阻的创新思路。2013年,在医院支持下联合工科团队开启医工交叉研发,历经10年、无数次优化,全球首款“优诺维植入式前列腺悬吊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将手术时间从1小时缩至30分钟内,患者即做即走且能保留性功能,目前已在全国14家医院开展多中心研究,预计明年上市后每年可节省医疗资金约15亿元。
不止前列腺领域,人民医院所有创新始终聚焦“患者需要”:消化内科于红刚教授团队研发“内镜精灵”,是因为我国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率低,传统内镜漏诊率高。于红刚教授成功研发的全球首个集“检测、分类、提示、追踪”于一体的消化内镜实时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内镜精灵”,自动识别监测胃镜检查盲区的平均准确率为95%。此外,它还可以提升肠镜检查质量,提高肠息肉和肠腺瘤检出率,将消化道肿瘤漏检风险降低近八成。目前,“内镜精灵”已在全球1000余家医疗机构得到应用,总计协助医师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135176例,患者活检率下降一半,早癌检出率远超我国平均水平且高达两倍以上,为患者和国家节省了近405亿元医疗开支。
传统开胸换瓣手术,对高龄、心肺功能差的高危患者曾是难以逾越的生命禁区。心血管内科江洪带领团队攻克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仅需在患者股动脉等处建立微小通道,借助精密导航系统,即可将人工瓣膜精准输送至病变心脏瓣膜位置。这项技术革命性地避开了传统手术所需的胸骨锯开、体外循环、心脏停搏等高创伤和高风险环节。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大开胸手术的极高龄或高危患者,这项微创技术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为他们照亮生命的希望。
只有从临床痛点出发,创新成果才能真正落地为患者造福,让科技创新的“果实”结在服务患者的“枝头”上。
打破学科壁垒
医工交叉构建创新强支撑
医院的创新成果多源于“医学+”融合模式,而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协作平台,离不开从顶层设计到资源投入的完整支撑体系。医院以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搭平台、给资源、建机制”,为医工交叉创新保驾护航。
首先是“搭平台”。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深度借力武汉大学“医学大攻关”学科集群建设计划,进一步密切与学校工科、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院系的合作,让临床需求与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精准对接。比如,在现有医工融合研究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等7个交叉融合院基础上,聚焦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前沿领域,依托已成立的8个脑机接口重大疾病防治攻关小组、专科门诊及临床研究病房,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癫痫、运动障碍等疾病诊疗中的临床转化,力争3年内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诊疗方案。目前,精神卫生中心刘忠纯团队与计算机学院合作,用非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优化电休克治疗,让抑郁症患者认知损伤减轻50%以上,就是跨学科协作的典型成果。
其次是“给资源”,医院大手笔支持创新投入。在统筹优化科研资源布局上,系统整合全院科研力量,以洪山院区科研大楼、东院区实验平台建设和医职院科研楼改造为契机,打造功能互补、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矩阵。比如,扩建后的生物样本库将整合现有300万份人体样本资源,与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病理远程诊疗系统联动,构建覆盖多病种的“临床数据+生物样本”共享平台,为新药研发、器械创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最后是“建机制”。一方面,优化科研经费统筹管理,确保“院中院”的专项科研经费足额到位,配备专职科研人员,让临床专家能更专注于从诊疗中提炼科研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分级分类科研奖励体系,不仅奖励《自然》《细胞》等顶刊论文,更重点激励像“内镜精灵”“优诺维”这样有重大临床转化价值的项目,让科研人员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加强科研种子选手培养,通过项目申报指导、跨学科团队组建等方式,培育更多能牵头国家级重大项目的青年人才,同时强化医学伦理监管和科研诚信建设,为创新成果转化筑牢规范底线。
科技创新的初期研发投入虽然很大,但一旦成功孵化,就能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医治,为社会节约更多宝贵的医疗开支。在“内镜精灵”研发初期,医院便坚定支持,1年内拨付近千万元购置设备,促成消化内科与测绘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历经8年、400多次优化升级,“内镜精灵”已进化到能将消化道肿瘤漏检风险降低近八成、活检率降低一半。2023年5月,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更是湖北首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三类证,这正是医院“平台+资源+机制”支撑创新的生动写照。
夯实健康支点
技术下沉织密“县域生命网”
作为全国医联体建设的先行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始终将履行高水平医院社会责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作为核心使命,首创“托管、联合、协作、合作、支援”五位一体医联体模式,历年来与超过100家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协作网络覆盖6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69个市、县,每年受益群众超过千万人次。
在医联体建设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着力构建湖北省内高质量“县域生命共同体”。通过“管理+技术”双输出模式,以“管理筑基、学科强体、人才固本”为实施路径,建立“双下沉、双提升”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优质专家团队、先进诊疗技术、成熟管理经验下沉至基层,全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受援医联体单位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医院全面托管的汉川市人民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钟祥市人民医院全部成功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全省单一医院帮扶晋升三甲数量之最,医院也为推动全国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助力分级诊疗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湖北样本”和“人民经验”。
在依托科技创新、构建湖北省内高质量“县域生命共同体”中,医院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让健康支点红利覆盖基层。健康支点不仅要高处突破,更要低处扎根,医院通过“技术下沉+数智赋能”,让基层患者也能享受创新成果。
医院依托湖北省病理远程诊疗系统累计完成2237例会诊,累计诊疗数量位于湖北省内第一,将远程诊断从病理扩展至心电、影像等多领域;将“内镜精灵”AI系统推广至湖北县域医院,培训基层医生使用,帮助偏远地区提升早癌筛查能力;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问题,医院联动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用可穿戴设备为38家基层医院提供实时监测,累计挽救超1万例患者生命,这正是响应全省“县域生命网”建设的生动实践。
基层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转运难”这一痛点如何破解?医院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基层“用得上、用得起”的工具——比如便携式床旁MRI系统,结合AI缩短扫描时间,解决重症患者“转运难”问题,已在省内基层医院逐步推广,真正实现“优质医疗不分城乡”。
争创世界一流
创新成果彰显国际影响力
建设世界一流医院,需让创新成果走出国门,医院始终以“解决全球共性痛点”为目标,用硬实力赢得国际认可,推动中国医疗创新走向世界。
“内镜精灵”进入欧洲市场时,团队携带国内1000多家医院的临床数据,在意大利杰梅利医院现场演示——系统可实时提示检查盲区、标记疑似病灶,如同“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指导”,其性能获得当地医生由衷认可,成功打开欧洲市场。
泌尿外科研发的一系列全球首创成果,更吸引国际同行前来学习:全球首创“肾盏穹隆-盏颈轴线”两步穿刺法、全球率先研发多模态智能影像融合穿刺系统与新型微创植入式前列腺尿道悬吊手术系统(优诺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等国外医生专程来院交流,实现“西医东送”。
耳科廖华教授提出的“持续灌流耳内镜技术”,通过生理盐水持续灌注术腔、负压吸引引导水流,建立稳定清晰的水下手术环境,解决传统耳内镜手术镜头易污染、术腔出血影响视野等国际难题。团队受邀赴越南直播手术、参加亚洲耳科大会,吸引东南亚耳科医生来院实地学习。
2024年,医院发射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健康号”,开创“医学+遥感”新领域,用卫星数据辅助公共卫生决策,持续拓展健康服务的边界,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我们将继续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以科技创新筑牢生命健康根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恺表示,医院将抢抓“脑机接口”“医工交叉”等发展机遇,努力把创新转化上的“小投入”变为患者受益的“大产出”,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