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团队让猕猴桃能“即食”
9月中旬,恩施州建始县安乐井村的果园里,猕猴桃缀满枝头。果农采摘着果实,脸上满是喜悦。
在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里,博士后李昂记录着猕猴桃材料的生长数据。他看向手机,屏幕上正是果农从田间发来的实时视频。
受益于武汉市深入实施“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所搭建的舞台,李昂博士后团队凭借“猕猴桃即食控熟与绿色保鲜技术”项目,从第一届武汉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脱颖而出。2025年,团队技术服务的合作基地近2万亩,预计合作额将突破千万元。
■ 从痛点出发
博士后团队破解“硬软两难”困局
中国猕猴桃产量虽是世界第一,但一个尴尬现实是:新西兰进口猕猴桃的价格往往是国产的5倍左右。
“为什么国产猕猴桃卖不出好价?痛点在哪里?”李昂一语道破,“猕猴桃属后熟水果,采收时硬邦邦不能吃,需存放一段时间后才能食用,但变软可吃时保质期又很短。‘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完’,加上采前病害难预测、保鲜催熟不精准,导致损耗大、品质不稳、卖价低。”
这一难题成为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指导、曾云流副教授负责的团队的攻坚方向,李昂深度参与了这场创新实践。
他们应用高光谱技术,在采前1至2个月猕猴桃果实尚硬时就能精准筛掉病果。更大的突破在保鲜与催熟环节——团队自主研发了数字化冷库和智慧气调舱,能将优质硬果保鲜期大幅延长。而最核心的“即食密码”,正是即食控熟一体机。
“技术的关键在于对温度、果实成熟周期的精准控制。”李昂强调,利用温度变化并减少环境影响,不仅让果实软下来,还可保证果子摆上货架后有半个月的保鲜期。
硬果变成软果的“度”不好把握。团队耗费三年多时间研发出“猕猴桃果心温度物理孪生果”,形似一只镂空猕猴桃假果。“把它放入果筐,就成了即食控熟系统的‘智慧大脑’,能通过它实现远程监测。”李昂打开手机上的一款监测软件,记者看到,软件可显示这筐猕猴桃的果心温度、环境温度和湿度等,果农可及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
为了模拟果心温度的变化规律,团队买回300只不同大小、重量、品种的猕猴桃逐一进行测试,并经过大量材料创新,最终研发了可精准模拟果心温度的特殊材料,并掌握了外部温度对果心温度变化的规律。
■ “英雄杯”搭台
创新成果引来全国果商追捧
武汉举办的首届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团队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带着“猕猴桃即食控熟与绿色保鲜技术”项目,李昂自信登台,展示了创新方案的巨大潜力。
赛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博士后青年人才搭建项目展示、成果转化、融资对接的舞台。
“参赛本身就是宝贵的锤炼。”李昂回忆,大赛组织导师和创投专家,多次辅导团队优化路演,“如何突出提升价值链、实现进口替代的价值,是指导重点。”
大赛的赋能效应立竿见影。项目展示后,不仅是湖北省内,上海、四川、浙江、贵州、陕西等地的头部果业经销商纷纷伸出橄榄枝,希望团队提供从猕猴桃无病果早期筛选、绿色保鲜到即食环节的“一条龙”服务。
“大赛为我们打开了产业界的大门。”团队负责人曾云流说。伴随市场关注,合作与支持接踵而至。有了更充沛的资源,团队加速迭代技术成果:即食装备实现模块化升级,新款设备容量灵活,应用场景从大厂延伸到农户、超市乃至家庭。
大赛评委的建议为团队指引了品种优化的方向。团队迅速优化已获批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双抗”早熟品种“金塘3号”培育技术。“果子品质更优,卖价自然更具竞争力。”
■ 扎根田间地头
优质商品果率从50%跃升至90%
团队在武汉成立了微呼吸(武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采后装备研发与技术服务。去年年底,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标志着其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获得高度认可。
他们的“主战场”更是在田野中。“果农缺技术知识,我们就当好服务员、技术员。”李昂表示,将创新方案转化为生产力是团队不懈的追求。成员常年如候鸟一般往返于武汉的科研中心与陕西、四川等全国九大猕猴桃主产省区的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和培训。
在恩施州建始县,团队提供“一条龙”种苗、种植技术及采后服务,助力当地1.2万亩猕猴桃产业年产量稳定在5000吨,创造产值约1.5亿元,真正实现了“种好果、入好库、卖好价”。
在应用团队方案的示范企业,优质商品果率从原来的50%跃升至90%,有效带动产业链增值,惠及万余名农村人口。
“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武汉滋养创新的沃土。”李昂坦言,从通过大赛获得展示和资源对接到企业孵化成长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背后是城市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营造的良好生态,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聚焦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