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联投46个产业园联通产业链
近日,湖北联投东湖高新集团旗下光谷生物医药科创中心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座瞄准生命科学前沿的标准化基地,从3月开工到9月封顶只用半年,明年年初一期交付在望,近10家优质企业同步推进……依托“区区联动、园园互通、共生共享”的路径,东湖高新集团把园区从空间载体升级为产业链平台,为湖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动能。
一区一策、联动协作
产业链上实现“区区联动”
激烈竞争中,谁掌握了产业链,谁就握住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东湖高新集团探索出“一区一策”的产业布局模式,让“区区联动”成为补全产业链的关键抓手。
以武汉正加快打造的万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为例,东湖高新旗下国内46个园区,就有12个以生物医药为主题。
经调研,武汉生物医药企业多在小试、中试环节发力,工业化生产能力相对薄弱。
短板就地补齐。团队扫描各区特性发现,青山化学工业区是武汉核心区唯一可落户化工项目的产业高地,且青山正推进产业转型,亟须引入高端化工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供需两端正好对上,合作水到渠成。今年初,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式落地并开工,同步规划建设危化品专业仓储中心。
至此,光谷、江夏聚焦小试、中试,青山承接工业化生产与原料药存储,产业生态形成研发—中试—量产闭环。“这是武汉生物医药产业链从研发向制造延伸的重要举措。”东湖高新集团总经理史文明说。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赛道上,“区区联动”的协同效应同样显著。武汉软件新城汇聚上游企业,光谷芯园区支撑硬件快速迭代,在蔡甸国际智造中心紧邻产业龙头东风二厂。产业链在同城协同中缩短转化路径、增强链条韧性。
引进来、走出去
46个产业园“园园互通”
眼下,光谷芯中心二期招商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年底完成最后约6500平方米签约,届时75万平方米园区将全部满租。
作为中国光谷首任开发“业主”,东湖高新集团依据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特点,量身定制产业图谱。自2009年起分期建设光谷芯中心,引入光通信、电子信息、激光、人工智能等300多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8家、瞪羚企业18家。并带动周边芯片半导体、光通信细分龙头集聚,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不只筑巢引凤,更铺路架桥。今年,园区企业武汉赛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重庆芯中心,背后是“园园互通”的支撑。去年末,武汉赛维尔谋划西南业务时却人生地不熟。了解情况后,武汉与重庆两地园区团队会商,牵线对接重庆两江新区政府与上下游企业,从考察到签约一路提速。
据介绍,生工生物、水之国、原妙高新等企业也在东湖高新湖北、重庆、湖南等园区完成跨区域扩张;依托自研的“百业先问”产业大数据平台,长沙园区撮合景川诊断与兰卫医学达成设备与原料合作。
翻开东湖高新园区版图,布局脉络清晰可见:立足湖北,29个园区夯实本土根基;放眼全国,“29+17”个园区主要沿长江经济带布局,串联区域产业优势;着眼全球,中国·比利时科技园(CBTC)作为中国在欧洲布局的首个科技型境外园区,搭建起跨国产业合作桥梁。通过科学布局、园园互通,一个个独立园区逐渐形成“上下贯通、互为补充”的产业链条,实现园区运营与企业发展双赢。
共生共享
资本链赋能强化共生关系
9月完成新一轮融资后,中科材料(武汉先进院)股价较去年1月上涨约25%。这背后,是东湖高新集团“投研一体”的精准布局。
这家主攻新材料研发的企业,曾缺产业应用场景,而园区企业恰需其科研力量。2024年初,东湖高新成为其最大外部股东后,牵线搭桥促成合作,迄今已助其为园区企业提供60余项研发服务、转化24项成果。
面对国内外开发区向“创投孵化园区”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东湖高新集团以资本为纽带,构建与入园企业“风险共担、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深度共生关系。
今年7月拿到科创板上市批文的武汉禾元生物公司,正是这一战略的获益者。2018年、2020年,东湖高新集团连续两轮投资禾元生物,共2400万元,为企业解燃眉之急。如今,这笔“耐心”投资将收获超10倍收益。
资本链与产业链共振,让“上下游”伙伴关系取代传统“房东—租户”的浅层关系。企业做大做强,反哺园区平台,产业生态由此形成正循环。
据介绍,东湖高新集团成立7只投资基金。截至目前,投资企业中1家已在科创板上市、1家获批、2家在审、4家挂牌新三板,超过半数入选各级“金种子”企业。
凭借突出表现,东湖高新集团今年获评“2025中国新质生产力优秀产业运营商”且排名全国第一,综合运营实力跻身全国前四。东湖高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洋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创投资本组建力度、完善孵化平台搭建,为湖北产业链供应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