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个“新种子”搭建百亿产业链
武汉之西,蔡甸东部的大集街道,新材料产业正悄然加速、起势。
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航院)临时办公点,程子俊和同事们紧密追踪着12个重点项目和20余个储备项目的进展情况。
总投资15亿元,承接武航院重点项目中试验证与产业化培育的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将于今年底完工。
武汉朗志先进合金研发生产基地,总经理谢勇刚一边协调新工厂的建设,一边抢抓临时工厂的订单生产。
……
“大集街道,北连中法生态城,南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靠中德国际产业园,东邻中心城区,为打造开放平台、汇聚产业资源、营造创新生态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大集街道党工委书记叶火杰告诉长江日报“街力赛”专栏记者,短短一年,一条环武航院新材料产业带正在悄然形成。
■ 大楼还在建设,12个重点项目正转化落地
“希望利用武汉科教优势,联合在汉高校、供应商,为大飞机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自主建设搭建一个平台。”去年3月,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签约十周年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讲台上许下了这个心愿。
如今,这个梦想照进现实。10月10日,记者在大集街道文岭生活城核心区域的武航院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大楼拔地而起。
今年年底前,这栋大楼将满足入驻办公条件,届时不仅有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科研团队、武航院本部等团队入驻,还将打造航空新材料小微企业孵化器、航空新材料共享实验室。
大楼虽还在建设,武航院已在大集街道临时办公点开展工作一年有余,组建了25名院士和专家为成员的武航院专家委员会,并于今年5月底晋升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在这里,12个重点项目正在转化落地,20余个储备项目持续跟踪推进。项目中既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项目,也有航宇嘉泰、百思通科技等企业产学研项目。
一项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材料项目是程子俊重点跟踪的项目之一。程子俊介绍,武航院正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创新中心,在技术研发、项目申报、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我们就好似一座桥梁,为科研院所、企业搭建一个联通中国商飞的通道。在中国商飞、武航院专家委员会联合指导下,帮助各单位推进小试、中试及商飞认证等工作。”程子俊介绍。
■ 百亿级新材料产业聚企成链
一场围绕新材料产业的招商工作同步展开。
从京津冀到大湾区,从长三角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只要有新材料领域高规格会议,就有大集街道招商人员的身影。
浙江朗志公司与大集街道结缘,源于一场由国家部委主办的行业会议。朗志公司孙付宇清晰记得,那场在成都召开的行业会议,朗志公司钛金属产品受到国内航空领域知名专家认可,建议该企业向航空领域拓展。
“我老家襄阳,一直有回家乡投资的想法,也一直寻找拓展航空领域的契机。”孙付宇说道。大集街道招商干部主动找到他,表示街道正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3月,武汉朗志先进合金研发生产基地在大集街道正式开工,基地将聚焦钛合金高端管材研发生产及智能装备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低空飞行器等领域。
8月初,武汉朗志公司首批产品在临时过渡工厂下线。武汉朗志公司总经理谢勇刚说,街道工作人员帮企业找厂房,谈租金,跑审批,对接武航院,“目前,公司订单金额已超2500万元,新工厂建成达产后,公司年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
总投资15亿元的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园正全力推进建设。该项目将率先承接武航院重点项目中试验证与产业化培育,航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试基地即将入驻。
航空热塑性复合材料被视为未来飞机机身结构材料。该类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成型速度快、可循环利用等特点。重量虽仅为航空铝合金金属材料的三分之二,拉伸强度却超过三倍。
武汉理工大学陈宏达教授表示,运用于飞机内部机舱的连接角片、飞机机翼的增强肋片样片正在进行测试。待中试基地建成后,将进行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试验。
百思通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C919大飞机预浸料环氧树脂国产化项目已实现批量供应,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订单激增。该企业负责人刘伟表示,背靠武航院,公司不仅与航空航天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产品批量供应,更能直接向院士团队“借智”。
目前,大集街道紧紧围绕航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成功引进武汉朗志、中德科创大厦、航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瑞聚祥新能源材料和湘伟精密模具等一批新材料研发制造企业,百亿级产业正加速集聚。此外,某省属重点高校知音湖校区或将于年内落户该区域。
叶火杰表示,大集街道将依托武航院和高校科教资源,聚焦新材料产业,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的创新策源与人才支撑作用,聚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产业链优质项目聚集,打造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速形成“政产学研”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