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新闻

未注册先获扶持 高校研发新材料加速产业化

发布时间: 2025-10-29 09:06 发布单位: 来源: 长江日报

何强龙(左二)及团队在实验室研发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讯员张骜 摄

10月2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江岸区经科局获悉,该区已评选出第二批共15家“种子企业”,11家初创企业和4个创业团队入选,涉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目前,江岸区共有“种子企业”30家,这些“种子”正以创新活力孕育未来发展的无限想象力。

此次入选的武汉理工大学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研发团队,专注于石墨烯在先进陶瓷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负责人何强龙介绍,团队在先进陶瓷领域深耕多年,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先进防护材料、数控刀具以及半导体等领域。

何强龙回忆,今年年初,在与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何大平探讨时,他突然想到:能否将陶瓷与石墨烯材料相结合形成一种新材料?“传统陶瓷并不导电,而石墨烯可导电,两者结合后会不会增加陶瓷性能?”

顺着这个思路,依托湖北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链主企业汉烯科技供应的优质石墨烯材料,团队研发出陶瓷复合材料,实现了多重突破:从“不导电”变为“可导电”,力学和热学性能也显著提升。

今年5月,江岸区发布第二批“种子企业”征集令,何强龙递交了申请。经专家评审、实地核查、公示公告等程序,团队成功入选。让何强龙感到意外的是,企业还未注册成立,“就有专人辅导企业注册流程,还为项目导入了社会资源”。

“江岸区帮助我们从高校‘走出来’,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向生产线。”何强龙坦言,此前团队虽有技术积累和小批量生产能力,但缺乏企业运营经验,而江岸区的支持与服务加速了团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同批入选的武汉所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大数据分析和软件智能赋能实体产业的数字科技企业。企业负责人苏超超介绍,大学期间,他组建创业团队做校园班服定制。发展3年后,他发现后端供应链体系不仅不成熟、信息化水平也低,便决定转型:从做服装定制转为开发软件和整合供应链。基于此,公司形成了“所见智链”业务板块,专注定制服装产业数字化,自主研发服装定制系统,整合300家服装供应链,平台年交易额超5亿元。

“江岸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让我下定了在此发展的决心。”苏超超说,在江岸区相关部门的推荐下,公司旗下服装品牌亮相武汉时装周舞台。

江岸区于2024年发布“彼岸计划”,出台科技创新“岸九条”,培育“种子企业”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在创新创业项目团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遴选出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创新发展能力的“种子企业”。据悉,江岸区已对今年首批认定“种子企业”兑现了补贴资金,首批种子企业中,13家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企业申报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江岸区还将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应用场景示范工程”,通过“揭榜挂帅”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