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点赞的“革命性创新”技术 这位华科博士 在光谷实现了
受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点赞的创新技术,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化要多久?光谷给出答案:95后博士孟锦涛带领团队4年孵化出核心技术,公司成立仅18个月就斩获数亿元的意向订单。“最近,我们在新加坡的海外项目也顺利交付了!”11月19日,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及CEO孟锦涛欣喜地说。
孟锦涛的创业故事,始于2017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这位浙江绍兴小伙怀揣着对储能技术的热爱来到武汉读研,彼时,上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的液流电池,安全性高,却因电解液成本高企,长期徘徊在储能赛道的边缘。“全钒、铁铬这些主流技术路线,原料价格动辄数万元一吨,什么样的液流电池才能真正走进市场?”攻读硕博的日子里,孟锦涛带着这个疑问反复试验。
一次灵感迸发,让他将目光投向了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的铁材料。“你看这两瓶液体,就是我们的全铁电解液,原料成本才2000至3000元一吨,仅为钒材料的四十分之一。” 孟锦涛拿起那瓶分层液体解释道,正负极为双水相电解液,无需外力干预就能自动分层,相当于给电池内置“隔离带”。这一特性,直接把液流电池对隔膜的苛刻要求大幅降低,不仅绕开国外对离子膜的垄断封锁,更从结构设计上进一步压减电池成本。也正是这套自分层技术,后来被锂电池发明人、诺奖得主John B.Goodenough教授盛赞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革命性创新”。
2021年8月,手握核心技术的孟锦涛拿到百万种子轮投资,在武汉光谷正式创办巨安储能。让他欣慰的是,创业之路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第一时间提供孵化服务,主动推送政策申报信息;公司成立不久,第一笔到账资金就是人才补助;后续面临融资压力时,共青团武汉市委又为企业争取到500万元 “青创贷”,解了项目垫资的燃眉之急。“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光谷的支持总能精准对接需求,让我们能专心搞技术、拓市场。” 孟锦涛感慨。
2022年7月,巨安储能参与建设黄冈市英山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铁基液流储能示范项目,并拿下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硬核背书。不到两年捷报再传,2024年1月,巨安储能携手湖北长江电气,成功落地国内首个兆瓦级全铁液流长时储能项目。
如今,巨安储能已锚定5年上市目标。孟锦涛直言,湖北的人才、政策与产业生态,是技术扎根的沃土。“我们会持续深耕湖北,把核心研发和制造留在光谷。”他满怀信心,要以湖北智造为支点,让这项被诺奖得主点赞的创新技术,既助力湖北打造储能产业高地,更走向全球书写中国科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