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文脉绽芳华 ——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述评之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题记
滚滚长江,孕育了长江文明的壮美辽阔。
仲春4月,第五届讲书人大赛在长江沿线及中部地区15家省级图书馆同步启动。讲书人大赛由湖北省图书馆开创,并由湖北走向全国。第五届讲书人大赛,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以“阅见长江 读懂中国”为主题,聚焦长江。
今年上半年,湖北戏码头精彩纷呈,原创黄梅戏《女国医》、新创楚剧《田耕牛本传》、复排的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相继走上舞台,曲曲醉人,场场火爆。
自然与人文,经典与传承,在这里创新淬炼、绽放艺术光彩。
这里是湖北。
湖北,远古人类文化演化地、楚文化发祥地、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兴盛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立,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培植长江文化品牌,大师大作频出
大江大河孕育大师大作。
今年5月,湖北作家李修文长篇新作《猛虎下山》在京首发,引起全国文学界的关注和热议。
《猛虎下山》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重点扶持项目,另一部湖北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也名列其中。本次计划中全国共入围作品15部,湖北有2部,是入选作品最多的省份。这是湖北文艺名家新作的又一次闪亮绽放。
千湖之省的湖北,千年风雅传颂。
历数过往,一批荆楚名家大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姚雪垠、徐迟、碧野、陈伯华、周韶华、夏菊花等文艺名家群星璀璨。
继往开来,奋楫新时代,长江文脉赓续。集成打造长江文化品牌,湖北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
守正创新,以新视角、新内容、新形式,展现长江文化,描绘荆楚风华——
鄂产文化精品享誉大江南北。近5年来,全省累计出版长篇小说近200部,各类专集(选集)近千部,200余部作品获国内重要奖项或进入文学排行榜,文学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影《中国医生》《我的父亲焦裕禄》、电视剧《功勋》《外交风云》、歌剧《天使日记》等精彩上映。2022年,湖北8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居全国第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新时代“长江之歌”有了新答卷。今年3月揭晓的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成果丰硕,长篇小说《天露湾》以江汉平原农民创业史为背景,史诗般再现中国当代乡村的巨大变革;纪录片《春风又绿江南岸》记录长江流域沿线城市的时代变迁;纪录片《看见纪南城》,进一步挖掘楚文化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新意;报告文学《清江出山》全景式记录清江三座大坝崛起过程;新编历史话剧《屈原》,大胆进行创新性戏剧表达,洋溢瑰丽梦幻的楚文化风情。
武汉戏曲“大码头”好戏连台。第十一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汇演在汉接连上演。
荆楚画派影响力持续提升。今年3月,“流光溢彩耀荆楚——湖北书画名家作品晋京展”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湖北三代书画名家力作集体亮相,琳琅翰墨飘香京城。
“写长江、说长江、画长江、演长江、唱长江、吟长江”,广大荆楚文艺工作者以铸就新的长江文化高峰之作为己任,高歌中华魂、民族情、荆楚风,在中国文艺的璀璨星河中竞逐争辉。
文旅大融合,让湖北成为“诗与远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建设长江文化品牌,探索发挥旅游独特优势,湖北让长江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大融合——
2023年国庆前夕,湖北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高站位规划旅游强省的未来。“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构建湖北“大旅游”格局。
在更广范围中促进文旅大融合——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长江沿线省份共建的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在武汉成立,以推动长江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流域内协同融通,打造研学旅游品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赋能。6月上旬,联盟公布首批123家成员单位名单,联手讲好“长江故事”,推进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从这个暑期开始推动课程互认、线路共享、客源互送合作。
在更多领域里创新文旅大融合——
龙舟竞渡、汉服游园、朗诵诗作,采艾蒿、做香囊、包粽子,2024年端午假期,传统习俗与旅游产品结合的“新中式”民俗游走俏。
在秭归,采用艺术形式新颖演绎“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古楚祭祀仪式,向爱国诗人屈原致敬;
在武汉,民俗表演“采莲船”与非遗文化表演“扑蝴蝶”等,让游客体验感十足;
在黄梅,小池镇龙舟比赛的盛况登上了央视端午特别节目《龙舟竞渡 家国端午》。
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记忆,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新中式”端午,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有数据为证:今年端午假期3天,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579.42万人次,较2023年、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22.37%、44.17%,湖北成为全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更深层次里加速文旅大融合——
今年5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湖北文化产业招商签约大会暨文化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发布仪式在汉举行。36个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在会上成功签约,签约项目总金额312.37亿元,签约金额之大,项目之多,均创造历史之最。
大招商带动大文旅。2023年,我省规上文化企业达3595家,比上年净增421家,实现营收4785亿元。抖音、腾讯、快手、方特、得力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湖北,为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构筑了湖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硬支撑。
荆楚大地,钟灵毓秀。
推进文旅大融合,湖北快马加鞭。
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升腾群众文化气场
文以载道,以文育人。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文化惠民,群众乐享一直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户群众身边。湖北大力推进“四馆三场两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剧场、排练场、文化广场,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国首批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以此为基础,全省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共同缔造,吸纳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看书、听戏、看电影等“15分钟文化圈”。
更多公共文化产品来到群众身边。今年5月20日,武商梦时代5楼中庭,“遇见·文化馆”2024年湖北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启动。全省460余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陆续展开,街区观展、商圈看戏、景区遇见非遗,深受百姓欢迎。
更多公共文化活动走近群众身边。6月18日至6月26日,“知音湖北·四季村晚”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举行。听土家迎客歌、喝土家拦门酒、体验非遗项目,游人们在酒醉歌浓中感受土家人的质朴、热情。农耕体验带着游客走进田间、脚踩大地,感受乡村田园意趣,土家风情之旅就此拉开帷幕。据统计,2023年全省共开展“村晚”活动1000余场次。其中,13场入选国家级新媒体平台示范展示,3000余万人次在线上享受文化大餐。
让群众站C位唱主角,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
“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广场舞展演、“大地情深”全国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钟鸣楚天元宵夜”主题灯会、东坡庙会等活动,搭建起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平台。
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群众文化气场,将为我省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五年来
荆楚“四季村晚”引领全省800多个乡镇
开展“村晚”活动累计1万余场
惠及线上线下群众3000多万人次
制图徐云
【典型故事】
长江读书节共讲长江故事——
从湖北出发,沿着长江读懂中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人间四月,芳菲满园,荆楚大地又飘馥郁书香。
4月16日,第九届长江读书节在湖北省图书馆启动。
本届长江读书节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湖北省图书馆主办,围绕“阅见长江、读懂中国”主题,联合长江流域及中部地区15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一系列弘扬长江文化的阅读推广活动。
长江读书节自2016年启动以来,联动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站,开展了百场讲座展览沐浴思想盛宴、百万少儿乐享童趣书香、百辆流动图书车服务万村千乡、百万网友共享数智阅读、百支领读者队伍共建书香荆楚、百场残健志愿活动链接无障碍阅读等“六个一百”系列活动。活动服务基层、温暖民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学习氛围在全省各地相继形成。
近年来,长江读书节用心擦亮“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文化服务品牌,持续联动长江流域和中部地区15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共同举办全国“讲书人大赛”“光明阅读视障读者快闪赛”等活动,成功吸引数百万读者参与,有力推动了大江上下共读经典、共讲长江故事的盛况,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
本届长江读书节各项活动将持续到今年9月,其间将举行“话说长江·演诵经典”“聆听长江·共享数智”“歌咏长江·唱响童年”等活动,通过更多阅读服务品牌的创新,吸引更多读者加入全民阅读,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凝练荆楚文化标识,打造新时代湖北文化品牌。
【访谈】
湖北省文联主席杨俊——
守正创新,奉献更多新时代文艺精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作为舞台艺术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努力守正创新,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把百姓的喜怒哀乐,通过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荧幕上。”近日,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这些年来,在忙碌的排练、演出、调研之余,杨俊操心最多的还是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2023年以来,杨俊和她的同学、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表演班1980届毕业生吴琼、吴亚玲、袁玫、张辉等多位黄梅戏名家联袂的“星光灿烂典藏版”黄梅戏《女驸马》,在全国巡演场场爆满。“这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这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传统文化是戏曲创作的巨大宝库,我们要从中汲取创作素材、创作灵感和创作力量,不断推动传统戏曲守正创新。”杨俊说。
“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永恒的课题。守正创新做得好,是剧种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演员表演水准的高低也会对作品艺术感染力、对剧种传播产生深远影响。”杨俊说。
2023年,杨俊主演的原创黄梅戏《舞衣裳》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亮相全国巡演舞台,引起业内热烈反响。该剧在传统之上大胆创新,呈现传统戏曲的情致美、意蕴美、艺术美,获得专家和观众好评。
今年6月,原创黄梅戏《女国医》和楚剧《田耕牛本传》成功立上舞台。对于其中不少创新探索之举,杨俊说:“我们要择取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把身心扎在生活里,创造更多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
文化振兴,重在人才。2016年,为储备戏曲后备人才,我省定向招收157名“戏苗子”进行培养。杨俊正是当年赴基层乡村“海选”招来这批孩子的“杨妈妈”。她呵护这群“戏苗子”一路成长,费尽心血。
如今,看着孩子们毕业走上专业舞台绽放光彩,她深感欣慰:“他们承载着湖北戏曲的未来,希望他们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为戏曲艺术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踔厉奋发,百余部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或在国家级平台展示,全省文艺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杨俊表示,2024年全省文联系统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更具知名度的文艺品牌,组织创作更有传播力的优秀作品,培育更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家,开展惠及更多群众的文化活动,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文艺力量。
荆风楚韵 气象万千
建成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
4处
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18处
数量居全国第三,南方第一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5家
居全国第5位
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
乡村旅游重点村52个
总量位列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全省建成
公共图书馆118个
博物馆221个
文化馆126个
美术馆16家
全省建成
村(社区)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26637个
乡镇(街道)
综合文化站
1301个
全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织密建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平均每年对100个文化广场、200支群众文艺队伍的共同缔造项目实施补助
推动“共同缔造”专项活动中文化广场和社会文艺团队“以奖代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建成数字图书馆
116家
数字文化馆79家
全省1000余万线上用户足不出户就能看直播、学才艺、约场馆、读好书、赶大集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