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发布时间: 2023-11-17 10:41 发布单位: 来源: 成果转化促进中心

武汉市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年)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奋力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全市创新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以接续实施“410”工程(每年打造10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推进10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10大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和培育10大高端创新团队)为主要目标,切实推动创新驱动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落实,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增强创新策源功能

1.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全力建设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三个设施;精密重力测量设施完工并通过验收,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基本建成;积极支持有关单位开展武汉光源等设施预研预制。与此同时,发挥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推动国家在相关科技领域实现自立自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2.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强在汉7个湖北实验室,做实核心队伍,推进重大任务实施。在光电科学、生物育种、生物安全等优势领域再加力度,努力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基地(分部)。统筹物理空间、硬件设施、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要素,高起点推进纺织新材料、精细爆破两个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接国家战略,协同推进在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确保位次不变、数量不减。(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江岸区、硚口区、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人民政府)

3.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智能设计与数控、数字建造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并实体化运行,带动我市数字化工程建设、自主数控系统和工业基础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存储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的创新驱动作用,助力集成电路、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两个国家产业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梯度培育机制,每年建设10大市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管委会,下同》)

(二)培育一批高质量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1.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生长。完善“众创空间—— 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楼宇、街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深挖武汉科教人才优势潜力,催生科技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般生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00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市人社局,各区人民政府)

2.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量质齐升。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标认定标准加大培育力度,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计划,推动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20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各区人民政府)

3.培强育新科技领军企业。动态遴选不同产业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发挥引领性作用的武汉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布局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攻克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1.持续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通过实施知识创新专项推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策源。聚焦光电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每年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10大科技重大专项,以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围绕“965”产业体系部署创新链,每年安排60个以上重点研发项目,以创新驱动产业链实现强链、延链、补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

2.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以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为目标,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建成全市域连续覆盖的5G网络,形成独立成网的车联网物联感知体系,做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功能。强化研发条件支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新建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以上,建设10家标杆智能工厂,建设10个数字经济产业园,推进数字经济重大项目不少于50项,发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500项以上。(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政府)

3.打造全国人工智能试验区标杆。在建强“一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做实“四平台”(面向千行百业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行业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平台)。推动“一芯”(智能芯片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两网”(智能网联汽车和网络安全产业)成势见效,引领“四大场景"(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数字建造)应用示范。围绕上述产业和应用场景,组织实施“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等重大攻关项目。强化应用导向,每年建成应用场景150个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四)转化一批高价值科技成果,推动“两链”深度融合

1.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要求,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加快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全国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实体运行,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武汉路径”。通过深化改革,放权赋能,激活已建工研院的活力。每年新增成果转化联络员100名,在当好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院士专家“服务员”、成果转化“经纪人”的基础上,切实推动高校院所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每年新增技术合同成交额100亿元,到2024年达到130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各区人民政府)

2.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梳理在汉高校院所科创资源与成果产出的富集领域,对接我市重点产业需求,挖存量、拓增量,打造一批中试平台(基地)。通过备案方式,促成100家已有中试平台(基地)对外开放;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支持20家企业把生产线、车间改造成可提供中试公共服务的平台;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基地)10个以上。围绕“965”产业体系,依托基础好、服务强的中试平台(基地),每年建设10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围绕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引进或者建设若干检测、检验、认证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深化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网建设与应用,提升线上技术市场服务功能。强化科技金融工作站职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区人民政府)

3.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科技改革,建立以需求为牵引、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聚焦数字经济、光电信息、生命健康等领域,举办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金融资本精准对接。鼓励院士专家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每年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60场以上,推动50项以,上院士专家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重大专项10个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

()引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荟萃创新第一资源

1.引育高端创新人才。聚焦“高精尖缺”,面向国际国内招引创新人才,打造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优化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完善用人主体举荐制度,健全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和高层次人才随到随评、及时认定机制。健全海外人才联系网络,建立绿色通道,开展海外人才猎聘行动。围绕光电信息、生命健康和未来产业领域,每年引进培育1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打造10大高端创新团队。聚焦“965”产业体系,加大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力度,每年集聚培养200名左右的科技及产业领军人才。(牵头单位:市招才局;责任单位:市委外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武汉人才集团,各区人民政府)

2.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健全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用平台集聚人才、用项目培养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构筑青年科技人才圆梦之城。实施曙光计划,每年支持200名科研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加大持续跟踪培养力度。发挥高校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作用,策划青年学者东湖论坛等品牌活动,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每年培育5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牵头单位:市招才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团市委,武汉人才集团,各区人民政府)

3.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培养能工巧匠,打造产业创新人才高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争取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支持在汉高校新工科建设,推动高校联合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每年培育首席技师20名,技术能手80名,推动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牵头单位:市招才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区人民政府)

(六)打造一批高效能“双创”基地,培植创新热带雨林

1.推进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持续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打造点多面广的“双创”基地,促进城区产业转型、城市有机更新与“双创”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85个、200万平方米。各高校所在区要围绕校区布局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街区(园区、楼宇),促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深度融合。推动众创孵化载体量质齐升,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120家,总体专业化比例提高到40%以上。促进众创孵化载体与“双创”基地对接融合,实现众创孵化机构对创新基地的全覆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

2.提升科技金融创新功能。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推动设立光谷科创银行,加快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科创金融“东湖模式”。深化创新要素配置改革,通过政府有为激发市场有效。推动武汉基金设立天使与创投引导基金,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完善政银企业合作体系,推动科技金融产品扩面增量。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每年新增150亿元,到2024年达到3600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每年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1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武汉产投集团,各区人民政府)

3.建设全国一流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建成全市知识产权大数据应用系统。布局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20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10家以上。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总额达到25亿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总规模达到15亿元。(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局、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各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细化措施。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把创新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立市区、部门统筹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形成全市抓创新发展的合力。压实各区主体责任,按照可考可评的原则,实施清单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抓实抓细。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对国家和省、市创新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媒体的宣传作用,对亮点区域、特色项目进行深入报道,持续营造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组织各区和相关创新主体互学互鉴,交流先进经验,推广典型做法,推动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压实责任,强化考核。加强创新发展工作考核评价,将创新发展工作纳入市、区绩效管理目标考核范围,各区主要负责人要对创新发展工作进行年度述职。建立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开展创新发展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