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创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全市科技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同比增长44%;高企总量达1.45万家,同比增长15%。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一)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加速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精密重力测量设施完成验收并对外开放。有序推进汉江实验室规范化运行,获批重组和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8家湖北实验室建设成效显现。数字建造等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武汉。
(二)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首个射频前端55纳米先进节点通信量产芯片等一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三)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发力。发布《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规划》,推动建设10家重点中试平台。制定《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认定工作指引》,成立中试平台服务联盟,认定市成果转化中心10家。举办成果对接活动90场,促成院士专家项目落地71个,新增成果转化联络员100名,总数达到320名。成功举办武汉科技创新大赛、技术经纪人大赛。
(四)开放合作网络持续扩展。编制《武汉都市圈科技创新协同规划》,支持黄石等7个城市在汉建设离岸科创中心,组织我市院士专家、科技特派员700余人次到都市圈各市开展技术支持,都市圈协同创新格局初步成型。武汉敏声等3家单位获批新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2名外国专家荣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
(五)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积极推进成果评价和科技人才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123.95万平方米,培育20家示范创新楼宇(园区),启动建设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工作。大力推进“科保贷”“科担贷”为核心产品的科技信贷服务,组建武汉创投联盟,全市科技金融工作站达57个,不断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583.11亿元,同比增长14.4%。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大科技”统筹能力为抓手,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一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推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激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
二是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10大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破解我市光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快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产业发展。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攻克产业链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难题。
三是加快推进创新主体培育。按照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规律,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四个计划。滚动支持一批初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更多初创企业成长为高企。引导小微高企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提升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面。精选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成长速度快的骨干高企,提升核心竞争力,加速晋级为瞪羚企业。发挥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持续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引领中小企业打造创新集群。全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55万家。
四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动刚刚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建设“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智慧化水平。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通过专家评技术、市场评价值、落地评环境,遴选一批项目落地武汉,为武汉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催生新动能。组织开展“武创荟”系列赛、会、展活动,打造特色科技活动品牌,建设成果转化首选地。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400亿元。
五是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外先进地区建设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促进我市企业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建设5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加快汇聚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六是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鼓励设立天使投资等早期投资基金,推出“孵化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不断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效率。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大力开展“三创一镇”建设,“一区一特”打造创新创业有机生命体,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特色小镇10个。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