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25-02-21 10:00 发布单位: 办公室 来源: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市科技创新局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武汉科技创新集群居全球第13、全国第5。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汉单位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共获国家科技奖19项,在全国城市排名第2,创历史最好成绩。组建武汉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出台成果转化“二十条”、深化武创院改革等多项工作得到中央科技委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一)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加速。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部署科创中心建设任务。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科教人才事业发展。配合起草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文件,争取更多国家支持政策。推动成立市委科技委,制定相关工作规则、细则,组织召开市委科技委会议,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二)科技创新平台质效持续提升。汉江实验室科研总部开工建设。积极推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重组,积极推荐一批重点实验室申报,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1家。出台《武汉市支持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的若干措施》,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产出的16项标志性成果对外发布。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武创院组建创新单元达到86家。

 (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快。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产学研用单位开展“四类”技术攻关85项。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10个市科技重大专项。在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国产高端数据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重点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国内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四)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优化企业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实施初创企业育苗等“四个计划”。实施百余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围绕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和基础材料、先进工艺、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主导产品。新备案企业研发中心250家,全市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99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均突破1.6万家。

 (五)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发力。制定成果转化“二十条”,在全国率先实施技术交易“四方有奖”等政策措施。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打造技术聚集、成果转化、人才引流和资本聚合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组建上海技术交易所中部服务中心,引入技术确权确价体系,提供金融投资支持,开展技术市场交易。备案市级概念验证中心16家、中试平台35家。组建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常态化开展“汉版”技术经理人培训。持续壮大科技服务业规模。

 (六)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深入推进“三创一镇”建设,认定17个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举办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武汉量子论坛、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博览会等高水平“赛会展”活动。首次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10个项目在全国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3。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科技金融工作站总数达57家。持续推广“科保贷”“科担贷”,推荐企业申报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积极融入区域和全球创新网络,首次实施都市圈协同创新科技项目,在美国、葡萄牙等国布局建设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5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认真落实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加快推动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提供坚实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贯彻落实武汉科创中心建设配套文件,推动武汉科创中心从“建框架”到“强功能”跃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立法工作,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政府采购激励创新机制改革,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释放创新发展动能。

 (二)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服务保障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和实验园区建设,巩固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支持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特色化发展。推动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重大成套装备和工业基础软件,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特区计划”“探索计划”“聚力计划”,加强基础前沿研究。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链式攻关”新谋划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已组建的联合实验室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点式突破”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着力解决生物医学成像、自动驾驶等方面重大技术难题,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以“前瞻布局”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推动类脑智能、光电融合等领域前沿技术突破。升级构建颠覆性技术培育支持体系,加快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颠覆性技术攻关。持续实施初创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大力发展研发产业,引育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科技成果“优选计划”,健全科技成果登记管理机制,建设重点成果项目库、概念验证项目库、中试项目库。建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前沿领域和优势产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强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功能,提升科技网格服务效能,高水平举办“武创荟”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常态化做好成果挖掘和对接服务。实行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科创金融伙伴工程,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健全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五)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市域“一城五谷三廊”创新空间布局,强化武汉都市圈创新合作,推进汉襄宜“金三角”科技共兴,建立跨区域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推动鄂湘赣“中三角”协同发展,联合举办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技术经理人峰会等活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多元载体,打造“两中心、一室、一基地”。

 (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聚焦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器(空间),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30家以上,推动高校成果就地转化、高校师生就近创业。高水平举办“武创源”系列活动,力争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汉落地。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办好东湖论坛、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百万市民科普游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