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20180697号提案的答复
一、加强人才政策落实,巩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根本
(一)多层次培育引进人才
1、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产业高端人才。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加大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定向引进支持力度。突出产业和成果导向,建立由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评审机制,授权行业协(学)会、行业领军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推荐认定“城市合伙人”。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为我市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资金资助。邀请领军人才参与武汉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决策、参与产业要素资源调配和产业创新活动。目前,已引进两批116名“城市合伙人”,其中包括国内外院士在内的7名顶尖人才,形成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一股强大动力。
2、优化“黄鹤英才计划”,加速高新人才集聚。积极改革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采取“用人单位举荐与人才项目评审相结合”方式,突破人才认定和评价的体制机制障碍,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鼓励高层次人才向重要人才载体、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聚集。目前,共组织实施“黄鹤英才计划”5批,累计引进324名高层次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来汉创新创业,资助资金达到近4亿元,加速了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成长,促进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3、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开发校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汉高等院校共培养大学毕业生300多万人。庞大的校友人才是武汉赶超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也是招才引智重要突破口。市委决定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吸引武汉校友回汉投资与创业,汇聚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强大资源。成立“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在汉82所高校作为联盟成员,建立完善工作调度机制和合作联动机制。建设校友领军人才库、校友投资项目库,主动联系探访校友,推送武汉发展动态和政策举措。聘请一批知名校友担任武汉“招才大使”“招商大使”,举办“校友论坛”“校友峰会”等活动,推动校友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人才,与武汉产业、企业对接融合,实现以才引资、以才引才。2017年先后携手8所在汉高校,成功举办9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系列专场活动。
4、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储备优秀青年人才。武汉现有各类高校89所,在校学生130万,是武汉未来发展最大“资源库”。通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重点着眼大学生所急所盼制定政策,在安居、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用5年时间留住100万大学生,把武汉打造成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改善城市人口结构,储备基础人才。2017年吸纳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万人,是去年全年的2倍,大学毕业生在汉新落户14.2万人,是去年同期的6倍。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实现大学生与企业“双赢”。2004年,我市在全国首建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目前,已建立各类基地300多家,如:华工科技、富士康、烽火通信、人福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见习基地为见习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人身意外保险、见习导师帮带等服务,政府对提供见习岗位的见习基地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最长6个月的补贴。目前,见习学生的留用率达到30%以上,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就业见习基地实现就业或提升了就业能力。2017年全市实习(训)人数16.9万人(次)。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营造干事创业政策环境。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部署要求,根据我市改革实施意见提出20条改革举措和50个工作项目,统筹相关部门开展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出台制度成果43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着力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对全市65项人才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优化调整21项。按照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链条,制定一张涵盖评价、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等各个环节的“政策清单”。
2、提升人才服务环境。推动武汉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和“城市合伙人”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集合市直部门的涉才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制定服务事项流程清单,增强线上服务功能,建立“一窗受理、一站联办、一网运行”服务流程,发放人才“服务绿卡”,实现人才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制定实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切实做好人才团结凝聚工作。2017年,市招才局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大学生青年人才近10万人次,真正成为“人才之家”。
3、完善人才生活环境。完善高端人才落户、购房、就医、子女就学、个税奖励服务机制,享受高层次人才优诊优疗服务和突出贡献个税奖励,协调安排子女入园及入学,深化人才服务领域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服务改革,积极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宜居宜业宜创环境。聚焦安居落户、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高效服务四大痛点,制定“大学生留汉九条”和落户、住房、收入三个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专项改革政策,建立政策落实周报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落细落实。
二、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
(一)落实知识产权奖励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创新
2018年,我市通过知识产权奖励补贴政策对全市230家单位的15469个项目进行奖励补贴,拨付市级财政资金总计5834.1万元。其中在专利申请和授权补贴方面,总计对27家单位的4679件发明专利申请补贴资金390万元;对67家单位的5943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补贴资金2971.5万元;对28家单位的176件外国发明专利授权补贴资金829.5万元;对5家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4564发明专利补贴资金97.5万元。在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方面,对19家单位的20笔专利质押贷款贴息655.6万元。在中国专利奖奖励方面,对22家单位的25项获奖项目奖励资金270万元。在企业知识产权培育方面,对5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补贴资金50万元;对57家通过贯标认证的企业补贴资金570万元。
(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
1、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一直以来,我市始终注重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与落实,在全国率先实施地方性专利管理法规。2001年公布实施的《武汉市专利管理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地方性专利法规,2014年出台的《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又在全国开创先河。多年来,我市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全社会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既有创新意识、又有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倡导创新文化、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先后采取了开展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开展各类知识产权进园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以及搭建各种平台大力进行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与服务深入到了各个园区甚至企业。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切实为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环境。
2、完善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体系。我市2009年以来,先后出台及修订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暂行规定》、《关于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机制》、《关于建立武汉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对接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案件的执法协作与保护力度。目前,国家层面,专利法四次修改正在加快推进,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正在积极引入,真正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发挥出来,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真正实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武汉市目前正在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改革试点工作,该项工作的目的就是探索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和执法,探索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工作机制。武汉市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在上周正式批复成立,我们将尽快推进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建设工作,目标是要建成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要尽早建成、尽早使用、尽早收益。我市将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加大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执法能力,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3、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目前,武汉市在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工作中也走在全国前列。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在武汉等四个城市开展首批跨区域管辖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自挂牌成立以来,武汉市知识产权审判庭实行“三审合一”,除管辖武汉市辖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外,还跨区域管辖全省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这明显加强了武汉地区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量。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庭跨区域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民事案件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侵犯知识产权打击力度,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三、加强基础设施保障,提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动力
(一)加大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能源供应
为有效保障我市天然气供应,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特别是优先做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用气,我市今年以来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进展:一是全力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气设施项目。根据《武汉市燃气专项规划(2013-2020)》的布局要求,我市正在全力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项目,目前该建设方案为总储气能力为33万方(折合气态约2亿方);二是积极推进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气库扩建项目。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为满足政府具备日均3天的总储气能力的要求,我市正积极推进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气库3万方(折合气态1800万方)扩建项目。
截至目前,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项目及安山液化天然气储气库扩建项目正稳步推进。我市将积极推进,力争项目早日投产,确保我市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基础建设工地管理,减少对企业运行影响
1、落实工程项目施工前期的相关保障措施。严格按照《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市政府229号令)等规定,督促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以及相关管线权属等单位查询和探测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网情况,形成施工区域既有管线调查成果,并共同做好管位确认和地下管线保护专项施工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工作。同时,会同施工单位与相关产权单位签订管线保护或迁改协议。
2、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管线保护管理。严格按照《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市政府229号令)等规定,督促工程项目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既定的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并指派专人进行现场监护。同时,管线权属单位要加强施工区域内的管线巡查和管网安全保护的现场指导。
3、加强与权属单位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互通。严格按照《武汉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市政府225号令)等规定,加强与电力、燃气、通信、供排水管线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信息互通机制。对施工过程中违章指挥、违规作业造成城市地下管线损坏的,应及时通知管线权属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修。
面对当前我市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今后要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落实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监管,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市的建设工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后劲
(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
2017年,由市科技局起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武汉市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清单(2017版)》(武政规[2017]2号)。针对培育产业创新主体、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营造产业创新环境等方面,鼓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
1、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三类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补贴。2017年,市科技局为333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9535万元研发投入补贴。
2、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获批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市区各半。2017年,市科技局为614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放3070万元奖励。
3、支持创建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对企业新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次性给予150万元补贴;企业申报获批省级或者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贴。2017年,市科技局为299家创新平台发放4485万元补贴。
4、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贷款,按照银行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2017年,市科技局为203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2030万元贷款贴息补贴。
5、鼓励企业领用科技创新券。对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市级孵化器在孵企业,每2年给予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科技创新券,用于购买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的技术服务。2017年,市科技局为631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312万元科技创新券补贴。
(二)广泛宣传发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指导服务
2017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827家,占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369家的53%,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深圳、广州、杭州。近年来,我市高企数量以年均25%的速度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创谷”、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工研院、大学生创业特区等载体,孵化成长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基础。
2、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筛选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后备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引导企业对照认定标准查找差距,精准指导与帮扶,进行重点培育。
3、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机制,运用专利导航,指导帮助企业分析与挖掘核心关键技术,产生发明专利,服务企业高效快捷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4、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水平。各区确定专人联系培育企业,一对一制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做好动态跟踪服务。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做好研发费用辅助账设置、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基础工作。
5、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力度。编制发放申报服务手册,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供信息服务,市、区联动广泛宣传发动,专题培训,聘请申报材料形式审查专家,提高申报材料的合格率。
6、简化申报审查程序。加强工作协同,常年受理企业申报,提高办事效率,扎实做好初审与推荐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梯次成长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数量和速度,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201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