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18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1-08-10 10:35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关于“找准特色,占领高峰”的建议

(一)推动量子技术产业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

武汉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前谋划、加快布局我市量子技术产业发展。2020年7月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量子技术产业作为我市加快发展的十大高端产业之一。

《行动计划》在量子技术产业共谋划了6个院士专家项目,其中有关量子测量的有4个:“原子钟技术与系统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关键技术攻关”、“量子探测雷达与量子保密通信平台”、“武汉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成立由包保市领导任组长、产业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人员参与的工作专班,建立了定期联系机制和信息报送机制,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有关各区、市直单位主动作为,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协调解决困难,督促项目早日落地见效。

(二)编制量子技术产业规划

为提前谋划超前布局武汉未来几年的量子技术产业发展,抢抓量子技术产业发展机遇,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市科技局会同有关单位,在广泛听取院士、专家和企业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了《武汉市量子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在合适时机发布。

《规划》明确提出:要结合我市实际,与合肥、上海、济南等城市错位竞争,形成差异化发展,到2025年,武汉市量子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新成果,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量子技术及应用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全市量子技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亿元,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规划》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武汉市量子技术产业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精密测量物理前沿探索、原子干涉器件研发与应用、原子钟研发与产业化、量子激光雷达研发与产业化等量子测量方面的内容是重要部分。

二、关于“立足基础,合作发展”的建议

(一)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开展量子领域的技术研究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大对量子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力度。目前,2021年度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建议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完毕,量子科技领域共征集到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院、湖北大学、国科量子公司等单位的13个建议,将适时启动项目申报。

(二)加快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广干线湖北段建设。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由湖北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承建国家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广干线段。截止6月底,湖北段汇聚机房和中继机房设备安装已全部完成,正在联调,量子保密通信湖北省干网-“长江干线”规划方案已报省政府。

(三)培育量子企业发展

我市量子技术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在量子通信领域,武汉是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主要节点城市,航天三江量子、国科量子等建设的“武合干线”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商用干线网络。在精密测量领域,中科酷原从事量子传感器及其核心器件的研发生产,研制的原子重力仪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中科开物研制生产芯片原子钟、高场核磁共振谱仪和中高场磁共振成像仪,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支持,并建立了精密测量众创空间进行产业孵化。在光量子芯片领域,光迅科技已实现量子通信用激光器与探测器芯片和器件小批量生产销售;光谷量子已建成短波近红外雪崩光电二极管系列芯片生产线。

我市将支持航天三江量子、国科量子等企业发展壮大,做大量子通信产业;支持中科酷原、中科开物等企业发展壮大,做大量子精密测量产业;支持光迅科技、光谷量子等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光量子芯片产业,并加快引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龙头企业,争取今年引进1家。

(四)支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

安排市科技研发资金1000万元,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功能,支持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创建原子频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关于“打破体制,激发活力”的建议

为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抢抓我市量子产业发展机遇,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市科技局邀请武汉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华中科技大学有关专家多次座谈,经反复研究,在学习借鉴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组建运行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2021年6月22日,市政府印发《关于批准成立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的通知》,明确量子院按规定程序登记为武汉市独立事业法人单位,东湖高新区为举办单位,依托武汉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

量子院主要开展量子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建设量子领域公共研发平台,开展量子工程示范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量子领域企业和引进培育人才,推动武汉量子产业发展形成体系。量子院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不明确机构规格,不核定事业编制和领导职数,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自主化用人,在设定的运行机制下享有充分自主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建议,加大对我市量子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量子技术领域融合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量子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量子技术产业进入国内量子技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