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10215号建议的答复
一、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改革,实施科技金融赋能行动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在解决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资金难题方面,相继出台过“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相关政策,下步继续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科技投融资模式,推出科技金融产品,到2025年,全市科技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突破4000亿元。
(一)推出科技信贷创新产品
支持鼓励银行、创投、保险类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科技信贷产品创新,各区每年重点推广科技信贷创新产品3-5个。设立风险分担机制,对银行投贷联动贷款本金损失,按50%比例给予补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保证保险贷款,按照保险机构、银行、政府5︰2︰3比例实行风险分担。
(二)打造创业投资联动模式
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整合,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国内外创投机构来汉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合作,探索“基金+基地、投资+孵化”等新型基金运作模式。
(三)支持科技型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以知识产权或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转化,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等创新板块。加大上市后备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对其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创业投资给予重点支持,鼓励科技型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创新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实施武汉英才拔节行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大人才观”,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到2025年,新引进5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10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培育支持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加大优秀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健全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模式,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依托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加大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35岁以下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技术精英及后备顶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申报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对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总额100万元的支持,同时,依据《武汉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规定,设站单位还可为引进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申请博士后军帖,科研项目启动经费,以及俺家补助等,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投入博士后工作资金3500万元。积极开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回国等项目申报,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智力报国。近三年推荐的15名留学人员入选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和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获人社部资助450万,我市给予匹配资助120万元。
(三)优化人才服务机制
建立校企人才对接机制,促进“名企用才”与“名校育才”有效对接。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组建产教集团,推动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健全完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推动建设一批集人才公寓、大学生租赁房、青年驿站、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保障房。在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
探索设立市区人才投资基金,采取“无偿资助+股权激励”方式,加大人才项目资助。对贡献突出的人才,探索人才个税奖补政策。对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取得标志性成果的科技创新人才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三、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
近年来,我们按照“对标国际先进,争当国内一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实施超常规突破性举措,持续加大财政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把城市最优质的土地资源用来拓展科技创新的空间,持续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让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科学家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让从事科技创新成为最崇高的事业,激发广大市民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性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围绕前沿性、颠覆性、交叉学科等技术领域,扩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自主权,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非常规评审评价制、关键节点“里程碑”管理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等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项目自主选择权、科研经费使用权、科研活动独立权。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新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和组织实施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创新活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撑
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创新资源共享,完善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功能,将政府数据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推进新技术推广、国产化应用。在武汉微邻里、武汉健康码、智慧教育云平台、警务服务、智慧文旅、智慧城管、智慧交通以及社区养老、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等领域打造应用示范典范。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制定创新产品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促进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的应用推广。
(三)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机制。进一步推进“四办”改革,优化运行机制和办理流程,探索建立容缺受理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建立常态化决策咨询机制,依托第三方智库平台,开展科技发展、创新战略、产业图谱、行业分析、政策评估等专题研究,提升创新治理效能,加强科技诚信管理。强化政府、高校、企业联动,创造更好的科研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
举办光博会、桥博会、华创会、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国际型会议或高水平学术论坛。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桐汇”“创客汇”“楚才回家”等品牌双创活动,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聚众智,汇众力,创众业,使我市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