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64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8-12 15:1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加强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武汉于2020年9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印发了《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武办文〔2020〕59号,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同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挂帅的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该建设方案将作为未来武汉人工智能发展的总纲,重点围绕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等领域,以提升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为重点,以存储器、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航天产业、大健康五大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芯、两网、四大应用场景”的发展格局。围绕落实建设方案,我市出台了《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武政规〔2021〕1号)。重点从招引头部企业、支持重大投资项目、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孵化培育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产品在地应用、应用场景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八个方面予以支持,营造推动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为扎实推进建设方案和政策落实落地,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试验区建设年度工作目标、重点工作和责任单位。

二、强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支撑

将人工智能领域作为市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重点,安排资金超过1亿元,支持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12英寸RF-SOI芯片、高速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和三维影像导航手术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市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支持在汉人工智能企业围绕计算机视觉、多模态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芯片、自主无人系统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已完成“基于异构计算的生物特征识别芯片关键技术研究”等22个项目立项,安排资金1100万元;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新获批建设国家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东湖高新区落地,支持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经开区合作成立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融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学院等“三院”于一体。通过支持技术攻关、建设创新平台,全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三、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落实《武汉市“965”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武办发〔2021〕47号)部署,我局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链牵头单位,制发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组建方案、行动方案和2022年目标任务,形成“1+1”产业链政策体系,构建完善人工智能企业库、项目库、专家库、创新平台库等。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已完成高企培训47场,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意向的超过200家,已完成首批培育企业补贴政策兑现工作。推动各区积极招引人工智能企业在汉落户,将招引人工智能企业列入科技创新提能“一区一表”绩效目标。今年以来各区累计招引或达成引进意向人工智能企业达33家,其中包括商汤科技、擎朗智能等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持续推进建设中电光谷智造中心,海康威视武汉智慧产业园,京东智能产业园,长江智谷等重大项目,上半年人工智能相关市级重大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3亿元。

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

组织评比2022年度示范应用场景。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家居等重点应用领域,征集评比发布年度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共征集到203项人工智能场景,目前已完成专家评审,正在对拟入围的23个示范应用场景进行实地核查。后续将根据专项政策,对入选的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主体,按照投入的30%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行动,开展人工智能竞争性、先导性应用场景试验,发布“开放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应用”“智能医疗产品及器械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等3项榜单,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遴选场景建设单位,目前已完成评审并对社会公示,拟报请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同意,后续将积极跟踪培育,并在年底组织统一验收,对通过验收的揭榜单位给予200万元资金支持。持续推广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已完成2022年首批10家标杆工厂遴选工作,制定了《关于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智能化改造示范类项目建设的通知》,明确全年技术改造和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建设目标,并逐项分解下达到各区(开发区)进行动态跟踪落实。强化数字政府建设,围绕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试点上线25个场景,升级智慧养老服务场景功能,优化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申办流程,加快区块链+电子处方流转数据联通,对接九州通、马应龙、人福等药品销售企业,实现卫健、医保、市场监管部门系统打通,优化居民购药、取药服务。

五、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支持条件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二期建设,AI算力扩容至200P。同时基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支持武汉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建设,拨付资金1000万元全力打造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一中心四平台”生态布局。目前已支持生态创新中心对接武汉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超130家,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算力服务。针对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场景,支持生态创新中心服务生态伙伴完成超过100个AI模型迁移,形成超过80个人工智能创新解决方案。指导武汉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组织武汉人工智能昇腾AI创新大赛2022,现已启动报名。武汉超算中心也已完成项目封顶。

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出台了《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数据开放职责,同时出台了《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核心元数据标准》《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分级分类指南》两项数据开放标准,促进数据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安全开放。目前,依托“城市大脑”已汇聚64个市级部门,向社会开放1400余项数据超2亿条。同时,举办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数据开放创新应用,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在人工智能人才供给方面,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实施“学子留汉”“武汉城市合伙人”“3551人才计划”,将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作为招才引引智的重要力量,将满足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优先纳入“武汉英才”优秀人才。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覆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小学等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市已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在汉高校超过30所。推动职校成立人工智能相关职教集团,先后批准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组建武汉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成立武汉工业物联网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与我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开展了人才定向培养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一是抓平台建设。基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平台。

二是抓场景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在制造、数字设计与建造、交通、医疗健康、安防、教育、养老等行业领域深度应用,开发、建设、发布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和优秀解决方案。

三是抓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楼宇、创业街区、人工智能产业园。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培育和招引一批人工智能企业。

四是抓人才引育。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院所来汉设立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团队。

五是抓数据开放。分级分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开放共享,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优质数据资源。

六是抓政策落实。完善人工智能企业库、重点人才库,持续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创新专项和人工智能领域市科技重大专项,全面落实《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