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30059号建议的答复
一、强化政策规划引领
(一)出台《纵深推进双创工作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实施方案》。将加快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工作作为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潜力的重点任务,围绕“三区”融合中的堵点难点,在2023年纵深推进双创工作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任务清单中,提出“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工作任务,从支持高校和院所打造大学科技园、环大学创新经济带,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一批实践中心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二)编制《武汉市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规划(2022-2025年)》。提出固化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周边创新集聚区,打造武汉特色环大学创新街区(经济带)。围绕高校、科研院所周边打造10个环大学创新街区(经济带),其它有高校、科研院所的区利用科创资源谋划在高校、科研院所内外建设园区、楼宇、孵化器等载体,形成“十街多点”的环大学创新街区(经济带)格局。
二、促进校地融合发展
(一)打造“三区”融合创新载体。支持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在汉部属高校与所在区开展合作,依托“中科武大智谷”、“华中科学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多个“三区”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以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为代表的省属、市属高校,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主攻重点,建立一批转化中心、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带动学校与地市、企业的三赢合作。
(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洪山区与中船712所、武汉大学分别共建武汉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支持江夏区与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共建湖北省先进纤维材料技术创新平台、武汉合成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支持青山区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校地合作。
(三)促进产教融合。引导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对标“双高计划”,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武汉首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和华工科技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产业学院,并与吉利汽车等多家企业在学生培养、实训体系、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
(四)探索区校融合新路径。洪山区打造大学之城,建立区级领导联系高校机制和区校部门对接机制,每位区级领导对口联系一至两所高校,协调调度大学之城建设相关工作。江夏区全面摸排高校情况,鼓励高校创办经营孵化器等孵化载体,初步引导武汉纺织大学在阳光创谷产业园内建立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湖北经济学院在创意产业与实训大楼运营众创空间,加强产教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三、推进环大学创新街区(经济带)建设
(一)做实“十街多点”环大学创新街区(经济带)格局。洪山区环华农、湖工大创新街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武汉创意天地创新园区建成。武昌区中科·武大智谷创新街区专业化服务平台加快集聚,依托武汉大学高标准建设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依托鸣飞伟业、斗转科技园打造北斗创新应用中试平台和北斗跨域通导遥一体化中试基地。对接江汉大学、武汉经开区,推动环江大创新街区建设,谋划建设江汉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光电材料中试平台等。推动武汉轻工大学在校区内建设墩望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建设东西湖区环轻工大创新街区。
(二)打造环大学创新街区典型。环理工大创新街区位于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和鉴湖校区沿线,规划总长度约2.5公里,辐射范围5平方公里。在规划空间结构上,重点打造“一轴三园四大功能区”;在产业方向上,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健康医疗三大核心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新能源两大特色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功能定位上,布局生产办公、技术服务、生活社交和双创孵化等四大功能空间,为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目前,该街区内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天辉医用生物产业园一期启用,二期处于招商阶段;理工大孵化器二期已投入使用,三期已封顶,未来将围绕理工大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重点引导“校友经济资源”“院士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优先入驻,共建产学研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孵化基地。
四、优化“三区”融合发展环境
(一)支持用活土地政策。支持高校拓展用地空间,大学校区工业园区如土地用途为工业用地,可充分利用工业用地相关土地政策,为校企合作拓展空间。
(二)积极打造服务业集聚区。组织生活性基础条件较好的珞南、张家湾、卓刀泉等街道积极创建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组织符合条件的创意天地、融创智谷等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申报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提升校区周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着力改善高校周边环境。积极推进街道口、南湖、鲁巷片区校园周边旧改项目,打造宜居宜业宜学的亮点片区。围绕打造环武汉纺织大学创新经济带,在阳光创谷产业园建造园区人才公寓,配套商业,美化环境,增强人文氛围,有效遏制人才聚集引发的住房成本增加、商业配套不足等问题,切实解决人才的吃、住、行、医等生活问题,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四)持续实施“学子聚汉”工程。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支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管家式”服务。擦亮“大学之城就业节”服务品牌,深挖“大学之城就业节”校园招聘会、“春风行动”“直播探岗”等人才招聘品牌活动潜力,强化政校企三方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代表的议案,认真总结“三区”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促进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城市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探索机制创新,促进校地深度融合。深入高校、科研院所调研,积极听取高校、科研院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探索促进校地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二是夯实载体建设,打造环大学创新街区。在高校内外布局建设众创孵化载体,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交流、成果展示等于一体的环大学创新街区(经济带),构建专业化、特色化、互动式的创新孵化体系,承接高校创新成果和人才要素溢出,促进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就近就便创新创业。
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做优做强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发挥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在校内创新团队与创新园区、城市社区等校外资源对接作用。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加大中试平台建设力度,加速成果转化落地。持续实施“学子聚汉”工程,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加速人才集聚。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优化“三区”发展环境。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按照城市更新单元模式,补充教育、医疗、文化活动、配套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提升校区周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优化“三区”融合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