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45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8-22 17:25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提案指出希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创新主体能级营造全域创新生态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提出的建议合理、可操作性强,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部门认真进行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一)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已立项实施“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设计关键技术”“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关键技术”市科技重大专项2项,支持资金4000万元;2023年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列为十大拟重点攻关领域并进行了公开发布。

(二)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知识创新专项。2022年,支持极目智能、华励智行等企业及有关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支持“智能网联静态泊车技术研发”“基于高精地图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感知技术及应用”等项目25项,拨付资金1250万元。目前已启动实施2023年度重点研发计划,拟安排250万元支持武汉经开区开展11项技术研究。

(三)强化标准制定。以“双智”试点工作为基础,已围绕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道路智能化等方面形成了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技术标准。其中,《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是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近期,我市按国家双智试点办公室要求牵头制定《车城网接入技术要求》已完成送审稿,结合已完成标准查新和立项申请的《智能网联道路评估验收规范》《智能网联道路运营规范》《车城网平台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将形成从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到设备设施接入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增加我市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话语权。

二、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科学编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送审稿),提出武汉经开区的发展定位是长江经济带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万亿级汽车产业创新大走廊核心区、武汉市城市副中心。全域构建“一中心三组团”的空间格局。“一中心”是将军山打造为高能级的车谷中心城,践行双智引领、集聚未来产业总部和高端公共服务、科创服务、生产服务功能,布局集智慧创新、科教研发、中试基地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区校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三组团”指沌口、纱帽、湘洪三大产城融合组团。其中,沌口组团以存量更新为主,盘活低效工业用地,鼓励企业向生产服务功能转型,通过企业数字经济赋能,推进传统产业向“智造”和“创造”转型发展。在环南太子湖地区促进科创、总部、文旅等服务功能集聚,打造引领沌口、辐射汉阳的公服极核。纱帽组团南部工业区依托路特斯、小鹏汽车、中创新航等企业,引进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北部工业区通过存量更新,对传统制造、物流等低端工业“腾笼换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提升创新主体能级

武汉经开区现有精细爆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东风汽车公司国家技术中心、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技术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拥有47家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省级创新平台。

(一)加强武汉经开区创新平台建设。揭牌成立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武汉经开区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汽车控制中心。支持相关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或企业,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共性技术,打造创新联合体,并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拟将湖北芯擎科技和武汉大学共建的武汉智能汽车芯片生态技术创新中心,纳入全市“410工程”重点建设,后续将积极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成立创新联合体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东风悦享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华励智行、中海庭、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等11家单位组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创新联合体;同时,支持黑芝麻智能科技牵头,联合东风集团、华中科技大学等成立创新联合体。

(二)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根据《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备案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试平台备案进度,对年度考核优秀的中试平台,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重点建设的中试平台,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助;对新建的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按照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给予补贴。目前已备案东风集团、理工氢电等单位完成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仿真测评一体化、汽车驱动系统零部件、汽车轻量化连接技术、新能源动力总成测试、膜电极等7家中试平台。已启动建设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高性能钛合金零配件等中试平台。

(三)强化高企培育。一是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点企业发展。加快落实《市科技局关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方案(2022-2023年)》,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多次上门服务对接东风集团、亿咖通等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推动领军企业做强做优、重点企业做大做精。二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2年开展相关培训49场,培训4000人次;2023年已开展培训23场,培训超2000人次。截至目前,全市高企数量达12654家,其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包括亿咖通、黑芝麻、光庭信息、卡比特等高企1527家,占比12%。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共建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在武汉经开区共建武汉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武汉经开区),并于今年4月正式签订合作协议。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将发挥审协湖北中心国家级平台专利导航服务资源集聚优势和武汉经开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在重点产业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率先实现突破,为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提供知识产权专业支撑。

五、强化创新生态营造

(一)支持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依托东风汽车、车百智能网联、湖北中文在线等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优势平台,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为主导产业,建设南太子湖创新谷、华中智谷、华总-中交城等创新园区以及创思汇科技大厦等创新楼宇。

(二)加强金融支持。推出行业专属产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东风集团专属定制“科创东风贷”融资产品。为科创企业提供从初创到上市全周期信贷服务,精准匹配科创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经营、生产线建设等差异化需求。引导武汉融担设立科技担保专项评审会,指导光谷科担在光谷企业创新积分平台发布“高新首贷担”“高新园区贷”。武汉融担、光谷科担等机构推出“专精特新担”“联营担”“人才担”“科易担”“光谷瞪羚担”等专项产品,提升科技担保服务精准度。推广科技贷款保证保险,简化贷款申请流程,取消科技型企业备案流程,提高保证保险融资效率。

(三)推进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全市已分五批累计开放522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总里程为751公里,其中,建成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23公里(武汉经开区106公里),全面覆盖5G信号、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路侧感知设备和车路通讯系统,具备L4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测试运行条件;进一步开放跨区测试道路路权,成为全国首个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域延伸到主城区(汉阳区)的城市。建成占地1312亩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并投入运营,涵盖10大测试功能区、130个测试场景和多个实验室群,是全球唯一一个T5级测试场(测试场最高等级)与F2级赛道(赛道长4.2公里)相结合的封闭测试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下一步,我局将围绕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任务,聚焦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车谷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生态营造等工作,全力支持车谷创新大走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