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597号提案的答复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提案中提出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局会同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人才工作局、市委金融办进行了专题研究,将着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问题,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提供政策支持与高效服务,进一步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高质量支撑。
一、强化主体培育,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级
(一)完善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四个计划,助推企业“从小到大”加速提升创新能级。今年上半年,开展2024年育苗计划企业第二轮遴选,从2024年200家立项企业中择优遴选144家创新成长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滚动支持;启动小微高企跃升计划,引导新纳统高企开展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实施2025年度骨干高企瞪羚计划,遴选出70家武汉市科技创新瞪羚企业;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对标国家科技领军企业标准,推荐一批企业争创国家级科技领军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6万家,90%以上是中小企业。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5个关键赛道和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5个新兴、未来产业,构建全链条的“5+5”产业创新体系,收集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议方向750余项,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高端芯片、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先进材料等细分领域,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0个。
(三)推动科创企业集群发展。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一集群一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小而精、特而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品牌,提升集群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目前,我市共获批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别是汉南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东西湖区网络安全、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和江夏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9个省级产业集群。
二、强化要素聚集,营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优化企业开办流程。聚焦企业开办环节多、跑动多等痛点,构建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出“1050”(将设立登记、名称申报等7环节合并为一表申请、一窗出件,0.5天办结,零费用),做到“一赠三免”(赠送一套印章,免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免费申领税务Ukey、免费邮寄纸质营业执照)。二是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建立656个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配备2466名服务专员,形成“1+15+N”的服务格局,2024年线上+线下办结企业诉求14020条。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光谷分中心,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大走访,走访企业2062户,收集协调解决企业市场拓展、账款拖欠等问题445项,切实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积极把握国家鼓励银行、保险、央企等各类机构参与科技企业股权投资的机遇期,尤其是我市获批AIC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城市机遇,打造长期投资基金矩阵。推动武汉基金、江城基金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作用,联合东湖高新、武汉经开等区,以及武创院、九峰山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引导早期资本投向优质科研项目。加大科技信贷产品创新,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推动市属法人银行与政府投资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股贷合作关系,拓展“贷款+外部直投”“贷款+认股权证”业务;重点支持有发明技术专利等知识成果,但缺乏实物资产抵押的早期科技企业和无贷企业。支持建设科技风险管理及保险创新实验室,重点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其应用推广、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早期、关键环节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针对研发损失、设备损失、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扩大研发责任保险、科技成果转化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覆盖面。
(三)优化科技人才保障。深入实施“学子聚汉”工程,统筹开展“青春武汉约你同行”百万学子行等系列活动,组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人才项目精准对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匹配急需人才与技术,促成合作项目落地。启动建设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才引育的创新创业中心,打造集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加速企业孵化成长。着力加强人才培育,积极组织企业人才申报“武汉英才”计划培育专项,在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评选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团队),给予入选者6万元资助。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提供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便利服务。
三、加速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出台《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同时发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深化高校职务成果赋权改革,推动高校师生成果加速向产业应用转化。出台《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规划》《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认定工作指引》《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等实施细则,为我市科技企业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发挥武创院科技成果转化枢纽作用,武创院自正式运行以来,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团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成立创新单元82家。布局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备案市级概念验证中心32家,概念验证资金(基金)规模达4.38亿元,累计为150余个概念验证项目提供5500余万元资金支持。建设市级中试平台210家,基本实现了对全市“965”产业的覆盖,2024年对外提供服务超过1.4万次。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根据我市科技创新资源及创新主体的分布情况,打造了“中心-片区-网格”的“1+15+60”科技网格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组织科技网格员开展走访服务2870次,对接服务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3808项。培养成果转化服务人才,联合华科、武理工、武汉投控等举办“汉版”技术经理人培训5场,新培训技术经理人超700人;加大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力度,举办“武创荟”成果转化对接活动43场,路演展示推介项目超200项,其中依托九峰山论坛举办了2025年“武创荟”双谷联动科技创新对接活动,共有9名海内外知名院士出席,总签约项目数达到了15个,金额超1.325亿元。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市场
(一)加快建设境外科技型园区。做大做强中比科技园,依托园区资源优势,设立武汉联丰海外(比利时)经贸合作处,搭建我市企业“走出去”服务网络,引导更多企业入驻园区,打造企业出海拓市场的根据地和桥头堡。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箱作用,支持中比科技园申报中央、省、市各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二)助力更多科技企业“走出去”。开展“抱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行动,今年已组织包括长飞光纤、长光科技等科技型企业在内的60余家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俄罗斯莫斯科激光与光电子展览会、美国光网络与通信展览会等业界影响大、观众多的知名国际展会,并在海外开展经贸对接活动4批次,斩获订单930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