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61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9-19 08:3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发挥高校优势,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一)编制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拟在全市打造“一核多片”的总体格局,目前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正在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其中,环三角湖、后官湖区域属于全市多个创新集聚发展片区之一,集聚了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等市属高校以及经开区科创资源优势,初步具备了建设创新经济带的基础。下一步拟按照“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思路,布局创新要素和载体,围绕市属高校研究优势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

(二)围绕市属高校推动产创融合。鼓励以江汉大学为代表的市属高校,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立一批转化中心、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推行“一院、一市、一基地”建设。江汉大学与开源社区中文开发者网络(CSDN)合作,依托共建的开源与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获批武汉开源创新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武汉企业的场景应用;胡长峰教授生物医药项目已落户经开区,另有12个成果转化项目正积极寻找企业对接。武汉商学院周边建设武汉上元量子+产业园、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园区项目,引进60多家优质企业。

二、优化人才政策,助力市属高校加强人才培养

(一)深化人才评价改革。2025年6月,出台《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若干措施,提出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业绩作为高校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重要依据。鼓励高校教师以其主持研发的成果创办企业,将技术转让到账经费、企业缴纳税收等创新创业成效纳入职称评聘和相关业绩考核指标。

(二)支持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每年搜集中小微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根据实际需求从高校选择一批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每批任期两年,助力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五年来共推荐450名高校院所专家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区级层面,经开区实施“人才黄金十条”,提供事业平台、科研经费、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持续壮大“战略科技人才、卓越工程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三支队伍,汇集了谢先启、彭海、胡长锋等高端人才团队。

三、支持场地建设,满足高校科研发展空间需求

针对市属高校科研发展的空间需求,加强存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支持学校对现有场地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实验基地、开源与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的规划建设,武汉商学院室内马术馆、新商科大楼、新工科大楼、学生宿舍等工程建设,促进特色学科发展。

四、强化金融支持,加强高校创业项目融资保障

在《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提出打造校地协同基金群,支持高校设立师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资助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发挥武创星火种苗基金、江城创智基金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打造100亿元种子(天使)投资基金矩阵,实现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种子基金全覆盖。此外,经开区探索创新投入风险政企共担新机制,采用“股权对赌”“债券融资”等方式调动政府及社会资源,建立起“科技企业敢投、龙头企业敢用、政府资金敢跟投”机制。

五、融合双创系统,成果就地转化赋能产业发展

(一)推进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出台《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目前,已有江汉大学、市中心医院等18家市属单位参加改革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先用后转”“转化+孵化”和“入门费+提成”等成果转化改革措施。18家试点单位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合计达到1.45亿元,同比增幅达150%。

(二)加强专业孵化载体建设。整合盘活江汉大学周边存量楼宇资源,高标准打造因麦数字孵化器、汇谷众创空间、新才略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在武汉商学院周边,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建成人工智能科技园、上元中创云谷、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等现代化创新园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等,推动智能网联、智能制造等领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切实发挥高校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

六、加强配套建设,优化环境助力引育科创人才

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中,结合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从完善人才公寓配给、高标准建设中小学、增补医疗服务设施、引进时尚商业业态等方面,加强高水平、特色化设施保障,同时也在城建计划中重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科技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快推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出台,强化规划引领。深化“优势学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等市属高校与区域主导产业有机衔接,共同推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

二是进一步激发市属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动能,深入实施《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细化落实《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

三是加强科创资源导入,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工作站建设,帮助环市属高校创新发展带中的产业项目孵化有载体、应用有场景、落地有资金。

四是强化金融支撑,积极推动20亿元市级创业投资类基金、100亿元种子(天使)投资基金矩阵建设,实现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种子基金全覆盖,鼓励“投早、投小、投科创”。

五是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环市属高校创新发展带作为“赛、会、展”系列科技活动的重要着陆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助力环市属高校创新发展带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