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63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9-19 08:3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促进老工业基地工作,市领导多次赴武钢集团、武钢有限和中韩石化考察调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相关事项。我局高度重视相关工作,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统筹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创规划赋能转型升级新路径

一是研究制定《武汉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4-2030年)》。立足我市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聚焦能源、钢铁、化工、交通等重点领域,部署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等“八大行动”,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系统谋划、积极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二是指导青山区开展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应用试点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挖青山区老工业基地应用场景,以技术供给和场景应用为源动力,依托青山区“335”产业体系打造示范工程,通过部署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转化应用、主体培育等,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打造武汉绿色低碳发展的青山样板。

二、瞄准产业卡点,科技攻关提供转型升级新动能

一是支持武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炼铁过程极致能效降碳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重大专项,其烧结工序能耗由51.32已降低至41.99千克标准煤/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抗周期应力的荒煤气换热器技术”(宝武标志性技术),应用于武钢有限7.63米9、10号焦炉,年节约标煤2.34万tce/年,减少CO2排放6万吨/年,技术处于国际领先。通过重大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突破,助力武钢转型升级。二是支持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针对冶金烟气CO2捕集分离过程中能耗高、污染大的技术瓶颈,开展多级孔分子筛表面原位光响应改性和吸脱附性能研究,创新光热再生一体化装备架构,驱动CO2低温高效脱附,显著降低再生能耗,结合孔隙模块设计,适配钢厂现有烟气处理系统,为低能耗的工业化技术支撑。三是支持武汉科技大学开展高钒浓度高稳定性钒电解液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及储能系统研究,项目所形成的战略性钒资源绿色低碳制造钒电解液与储能应用成套先进适用工程技术及装备,将为国内外页岩钒和钒电池企业提供技术保障。根据估算,相较于传统制备流程,本项目提出的短程制备钒电解液制备周期可缩短2/3,车间成本下降约30%,具有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聚焦平台建设,提供转型升级策源力

一是支持青山区政府、武汉有机实业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建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建设亚洲首个光化学技术研究院,重点聚焦光化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动化工、冶金、环保等行业绿色转型,助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光化学技术创新平台。二是支持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建设,开展储氢用高氮高锰钢及其连铸关键生产技术高端纳米晶材料及制备工艺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新能源产业关键金属材料相关技术、工业窑炉绿色低碳处置有机固废关键技术等研究开发。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提供老工业基地的钢铁、石化、氢能、新材料和绿色环保领域产业发展科技策源力。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目前,武汉已认定17个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这些街区和小镇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高地。同时,武汉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79家,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这些载体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四、市区协同发力,促进转型升级新局面

一是支持青山区建设绿色低碳应用试点区。重点聚焦钢铁石化、智能建造、新材料等领域,一体化部署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转化应用、主体培育等,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预计到2027年,打造开放应用场景30个,示范应用工程8个,低碳创新平台50个,建设低碳科技园2个,低碳科技孵化载体2家。培育绿色低碳高效技术企业170家,绿色低碳产值突破100亿,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应用试点区。二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武汉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台了《武汉市支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延炼工作方案(2023-2025)》和《武汉市支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延炼工作方案(2023-2025)》,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加快区域转型升级。落实省政府与宝武集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武钢集团北湖农场区域转型升级,推动硅钢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氢能、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新增长引擎。

五、推进成果转化,营造转型升级新生态

一是“赛会展”激发成果转化活力。2024年,举办的国际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吸引了全球众多科研团队和企业参与。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东湖论坛、武汉量子论坛、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2024年举办的高水平活动,为武汉搭建了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围绕“965”产业发展,组织“武创荟”成果对接活动74场,促进了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首次举办的“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更是成果丰硕,10个项目在全国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二是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科保贷”“科担贷”的持续推广,为众多科技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推动银行定制“科创成果转化贷”等41个产品,设立科技金融工作站57家。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在汉落地,5034家企业入选科技部推荐名单,居全国城市前列。这些举措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一是持续布局绿色低碳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展老工业基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二是持续加大科创平台建设,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各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布局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三是发挥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钢铁、化工等)对口的高校院所科技优势作用,促进优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落地,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