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知多少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
二、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该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孕妇分娩时若处于病毒血症期,新生儿感染风险极高,可能引发脑炎或发育异常。
血液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可能传播病毒,但此类案例极为罕见。
三、临床症状有哪些?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临床表现类似登革热,但以下症状较为典型:
1.突发高热: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
2.严重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等小关节,可伴有全身性肌痛,疼痛特别剧烈。
3.皮疹: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4.其他症状: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结膜炎或乏力等。
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四、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
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五、如何预防?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
六、如何控制病毒传播?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至少每5天清洗一次盛水容器、处理废物。
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
七、是否有疫苗?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上市疫苗。
我国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可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当有疑似症状出现时,应积极防蚊,尽早就医。
八、个人和家庭如何防蚊灭蚊?
1.个人防护
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2.室内积水管理
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3.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
屋顶反梁、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
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
4.室内灭蚊
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
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此外,蚊虫较多区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
九、旅行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1.出发前,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出发前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2.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时,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避剂,避免蚊子叮咬。临时居住场所应配备蚊帐或电蚊香等防护用品。
3.旅行返乡后,注意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从境外或其他流行地区旅行返回后,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返回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