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情况汇总

发布时间: 2022-09-08 10:28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专家和部门反馈意见41条,相关意见均已采纳,具体情况如下:

1、指导思想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修改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2、发展目标中具体目标和目标表重复,留一个即可。

3、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中要考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设立的研究所的作用。

4、人才中“近者悦,远者来”修改为“近悦远来”。

5、开放方面,要从科技创新方面体现武汉“一主引领”的作用。

6、强化研发经费投入。

7、武汉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包括带动湖北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的升级和能力的增强。

8、武汉在国家战略中有重要位置,在科技规划中要把引领新发展优势体现出来。

9、进一步结合省市规划,做好衔接工作。

10、科学岛、大走廊、碳中和等最新指示和动态都要有所体现。

11、专栏3-3、3-4重点实验室和平台建设情况,相应的内容需在前文有所交代。

12、16页把省部共建和其他的写在一起不合适。

13、科研条件平台部分增加项目支撑。

14、32页写的智能设计数控技术中心,把国家两个字去掉。

15、成果转化部分,特别是工科领域,比较难的是缺少中试基地,要有所体现。

16、“双碳”的概念没有设计,武汉的基础比较好,要在这部分有所谋划。

17、国家战略力量不能放在标题上面,可以在任务里面出现。

18、存在问题部分需要调整,说得更加准确。

19、基本原则中“坚持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规划中无意义,建议修改调整。

20、目标的表格和文字重复,表格的数据可以写到上面去,都是预期性目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21、“技术转移办公室”修改为“技术转移中心”。

22、在“5.智能制造”中,引入“节能和碳中和”概念。

23、在“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方向”中,增加“储能”的内容,包括机械储能(抽水蓄能)、熔融盐储热、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新型电池等,同时研究“能源转换技术及控制技术”,挖掘储能的全部潜在价值,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构建网-荷-储一体化控制系统,研发储能系统集群智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或把“氢能”放在“储能”中。

24、在“绿色环保”中,增加碳达峰、碳中和内容;建议将“节能和环保”分开。在环保关键技术,可考虑“大数据支持场地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的驱动原理和技术路径、符合污染大气中二次颗粒物生成和转化机制、固废分离利用与可控转化机制、生态损害赔偿立法、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化学联合稳定化修复技术、城镇污水碳氮磷资源能源回收与可持续处理关键技术、移动源尾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控制技术、危险废物稳定化及资源化技术、多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综合管理技术”等内容。

25、专栏4-4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方向,建议“前沿新材料”改为“前沿新材料与器件”。该方向的研究内容“新能源材料”建议改为“新能源材料、微纳储能器件、超薄柔性固态电池、多功能微纳原位表征器件”。

26、专栏4-7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方向,建议关键技术方向“氢能”的研究内容“重点开展基于高温固态电池技术的氢储能系统、大规模高效可再生能源制氢”改为“重点开发基于高温固态电池、高比能新型电池技术的氢储能系统、大规模高效可再生能源制氢”。

27、专栏4-8前沿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方向,建议关键技术方向“深海”的研究内容“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与生产装备和深水、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研制和产业化应用”改为“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与生产装备和深水、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全海深载人/无人航行器新能源动力装备、高稳定深海酒店供能系统研制和产业化应用”。

28、将“光芯屏端网”调整为“光芯屏端网开”,增加开放式网络信息服务技术,在云平台上布局开放式信息制作体系,依托虚拟制作联盟,实现海量化的“端”“网”服务信息和“空天信息”的开放式二次制作和“屏”“端”“网”呈现。

29、将“数字创意”调整为“开放式数字创意、创作和呈现”,建立开放式云端虚拟创意创作联盟及其智能出版平台,实现文旅商医健教技融合产品的高效创作和沉浸服务;发展低廉高效高清(一低二高)的VR/AR/MR、动态捕捉、多人VR大空间仿真、数字气味等呈现技术,加快开发3D可视化数字交互系统、新一代人机交互产品、人造皮肤体感交互装置、脑电生物反馈设备等数字创意用产品。

30、在“智能网联”增加宜人化智能信息服务技术,实现人在车端旅行享受虚拟沉浸服务。

31、在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领域关键技术中,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增加智能巡游文旅商医健教技集成服务技术及装备;面向国家蓝色海洋战略,增加大型海洋游轮美学设计技术。

32、“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领域关键技术方向中“端”,修改为“突破北斗高精度定位和芯片设计技术、高精度实时遥感技术,研制时空传感器芯片、模块和终端、新一代低功耗移动智能终端及可穿戴装备,开发教育、交通、安防、家居等领域应用场景和智能终端产品”。

33、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方向中“空天信息”中增加通导遥一体化芯片及相关模块、板卡,修改为“研发高精度、高性能系统级芯片、通用导航芯片和通导遥一体化芯片及其IP核、实时动态高精度导航地图、高精度授时终端,开发的高性能、低成本的3S系统与软件,推进北斗芯片、模块、板卡、天线产业化和规模化”。

34、对于“支柱产业关键技术”方向:鉴于基础工业设计软件(EDA)是我国工业制造产业的薄弱环节,且基本均受制于国外公司垄断的现状,作为产业支撑技术的规划,应积极布局国产化EDA软件的研发和工业化应用。

35、对于“芯”方向:建议不仅仅需要考虑更精细纳米技术的逻辑计算芯片设计制造,也应该布局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和新能源汽车中广泛使用的核心功率芯片(IGBT/SiC)的设计、生产、封测与集成应用技术。

36、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受“汽车芯片慌”及“国外限制”等影响,需加快汽车芯片国产化替代的步伐,布局不同类型的汽车芯片(含控制类、通讯类、传感器类、高性能计算类、存储类)的国产化设计制造能力及集成应用水平。

37、对于“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方向:随着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发展与推广,智能汽车作为移动“第三空间”,面临着汽车与驾乘人员的隐私泄露、车辆网络攻击等带来的汽车软硬件安全、通讯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众多复杂问题。

38、建议以新一代汽车为载体,培育汽车与网络安全、氢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技术的跨境融合,可有力提升我省汽车产业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的交叉比较优势,助推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39、专栏4-1“屏”部分,建议修改为:(1)围绕柔性、广色域、高对比度、高分辨率、低功耗、低成本愿景,开发高亮度、高效率、长寿命的红绿蓝三基色OLED发光材料,攻克高密度、大尺寸、纳米粉体、成型、烧结ITO靶材关键制备技术及规模量产问题,重点攻克柔性基板材料与加工工艺,开发激光设备、AOI等制造设备,并布局AMOLED、MicroLED、Mini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用核心芯片;(2)加快开发高效率长寿命OLED器件、低功耗OLED器件技术、柔性封装技术,以及柔性/折叠/透明/车载等显示屏的核心技术;(3)开展量子点发光机理研究、量子点器件物理过程测试和研究,并开发系列高性能共轭有机发光聚合物和新型量子点光电器件,推进第二代QLED技术商业化。

40、文本过长,可适当压缩。

41、结合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进行深化,注重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保持一致,特别是关于“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湖科学城”“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位和工作体系要进一步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