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683号 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19-08-26 12:24 发布单位: 来源: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引擎之一。“双创”企业想要发展好,甚至走出去,维护和创立一个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您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加强“双创”主体,特别是青年和大学生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服务和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武汉市近年来开展双创主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况

(一)开展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和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以全市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在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各成员及有关单位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的大型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市、区政府职能部门联合高校、企事业单位、律所、代理机构等,共同举办知识产权进校园、进园区专项活动近百项。如在华师大科技园博雅众创举办“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题讲座”,专门对园区中小型初创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案例进行分析和答疑;在光谷软件园举办“创新光谷·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对双创企业代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宣讲;在鼎杰光谷新动力孵化器园区举办公益讲座,为双创企业代表和在校大学生代表讲授专利挖掘、布局、信息利用和保护相关知识;在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启动校园式创业社区知识产权文化节,进行优秀企业分享、创业知识讲座和知识产权竞争专题报告等。宣传活动除采取传统的讲座、论坛、咨询形式外,还引入网络直播这一新的形式和手段,大幅提高了宣传普及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青年企业家和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

2、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工作。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工作,得到了武汉地区高校青年学子们的积极响应,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江汉大学分别组建了志愿者分队,志愿者总人数以达到170多人,这是一支专业水准高,充满青春活力保护知识产权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是一支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华中科技大学在科技法研究所的倡导之下,还组建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保护知识产权协会”,该协会是由全校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研究生发起建立的校级研究生社团组织,也是华中地区首个以知识产权为活动主题的高校学生社团。协会通过举办路演、讲座、论坛、演讲、学术交流等活动宣讲保护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宣传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发现并提供侵犯知识产权线索,在校园内外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3、合理构建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市现有直属高校4所,包括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2所本科高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市属高校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主要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各高校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公选课,宣传知识产权内容;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资助创业项目建设,保护学生的创业成果;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在专业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完成专利成果转化。

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部分在汉高校还定向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目前,武汉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机构,主要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系、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科技法与知识产权系、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等。

4、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工作。为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市科技局积极做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武汉分站的运营维护与班级管理,及时处理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2017年武汉分站培训规模急剧上升,已达到152556人次,全国所有分站中排名第二,远超其他分站。分站注册人数达到8644人次,历年用户课程访问统计累计达13583人次,所有班级选课人员共计达到186520人。2018年开设44项课程,并及时在科技局官网进行公布,接受公众报名和咨询。

5、以案说法,积极宣传大学生创业专利维权典型。“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企业不断涌现,武汉市科技局近年来一直关注创业企业的专利维权问题。我局调解的一项创业大学生的专利侵权纠纷案,就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特别的是也引起国家主要领导人关注,李克强总理对大学生双创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并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该案例还入选了2016年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并通过在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印制案例宣传册发放等方式,向社区、园区、学校以及广大市民进行宣传,提高创业者维权意识,增强创业者维权信心。

(二)优化服务平台,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1、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年,武汉市入围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8家重点城市之一。中央财政将对每个获批重点城市支持2亿元,推动城市在三年内,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业态,促进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发文批复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该平台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在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武汉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的具体支持下,由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三家单位共同建设。平台将以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为主要特色,其功能主要包括高校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运营、专利技术转化实施、产业孵化和科技金融服务等。平台将本着开放合作的原则,积极联合全国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为高校提供全链条、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

2、多渠道开展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继续发挥“12330”公益服务电话作用。2017年,“12330”热线电话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有效咨询投诉电话1000余次,涉及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和商业秘密等领域。处理举报投诉线索60件,办理维权援助申请13件。

充分发挥“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创业的助力作用。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网2016年正式上线试运行,是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推动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和相关信息发布的门户网站,设有维权援助、快速维权、举报投诉、侵权判定、通知公告、法律法规等栏目。该网提供全国统一入口,实现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在线申请、受理、处理和反馈等多项功能,在现有“12330”公益电话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公众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渠道,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

3、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武政办〔2017〕109号),明确指出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含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同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方案》,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将原本分散在3个不同部门的行政职能划入区经信局(知识产权局)统一行使。2017年12月经东湖高新区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印发。2018年1月,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印发《关于调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文化体育局和知识产权办公室等部门相关职责的通知》,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商标职责和教育文化体育局的版权职责划转到知识产权办公室。将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保护和服务。

今年2月,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随后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发〔2018〕11号),对专利、商标、版权管理和执法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市编办为此专门成立机构改革专班,由编办主任牵头,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改革工作事项,并组织工作人员到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和市文化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调研,做好改革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4、组建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17年8月,武汉市编委正式批复同意将“武汉·中国光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和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合并组建武汉知识产以保护中心,为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武汉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管理,职责为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承担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组织提供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开展展会保护、承担专利行政执法事务性工作、开展专利信息利用等工作。2018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光电子信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

5、创新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市科技局积极组织市、区管理专利工作部门开展专利行政执法维权“雷霆”专项行动,完善市区专利行政执法“上下联动、统一动作”新体系,严厉打击专利侵权假冒行为,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与市中院、市司法局、武汉仲裁委的联系与协作,申报并获批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试点工作,在重点园区建立知识产权仲裁调解组织或联系点,建立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工作制度和专家库。

6、各级保护知识产权立法研究情况。为解决我国专利保护和运用中的突出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从2014年开始启动专利法第四次全面修改工作,相关法律修改过程充分听取企业专利权人呼声,其送审稿包括增加惩罚性赔偿、提高法定赔偿额、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增设行政处罚措施等内容。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将加快推动专利法修改,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2017年9月1日《湖北省专利条例》实施,其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内容,也规定了专利管理部门对网络、电视等交易平台运营商对假冒专利或者侵犯专利权,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行为,以及对重复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

(三)发挥共青团作用,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

1、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链。通过以“创业链·青年圈”为核心的武汉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在青年和大学生创业初期,通过交流圈、导师圈、信息圈三个青年圈层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运用共青团组织优势,搭建创业工作组织联系体系,通过6个行业委员会组建专业的知识产权导师队伍,有效促进13个区域委员会和15个高校委员会与行业委员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合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一是广泛开展创业导航活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化创业导航“三进”(进园区、进校区、进社区)活动,组织导师分别走进武汉市各区、各高校,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举办创业大赛,发掘优秀创业青年和创业项目。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首届武汉大学生文创大赛等赛事,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三是举办创业沙龙活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业链·青年圈——项目展示”集合各类涉及知识产权维权的创业项目,进行案例解析,“创业链·青年圈——创业导航校园行”将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送入武汉大中专院校,“创业链·青年圈——创业巡诊园区行”为创业园区的青年送去一对一导师辅导。

3、着力打造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的示范园区。通过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团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价值,在各区青年之家、各青年创业基地积极推广“知识产权小镇”模式。结合区域青年创业资源、项目运作和中小企业培育优势,在全市建设青年创业基地品牌,助推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创业,为青年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青年创业俱乐部、创业大学生联谊会、青年创业沙龙、青年创业联盟等组织和交流平台,初步形成青年与大学生知识产权“自助”和“互助”双轨并行。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运用和争取政策,加大对青年企业家和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普及,提升百万大学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知晓率和关注度,进一步优化青年创业就业环境。完善“创业链·青年圈”创业主题沙龙、青年知识产权论坛等活动,加强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专业指导、法律维权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二)继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引导高校教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支持高等学校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公共类课程,支持高等学校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支持理工类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

(三)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市编办将进一步加强调研,按中央对地方党政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统筹研究我市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制定出台相应的改革方案,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

(四)加快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复要求,市科技局将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基础条件建设,确保人员、办公场地、软硬件设施落实到位,力争早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考核,尽快实施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工作。

(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维权。优先处理大学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以知识产权强市创建为契机,发挥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积极联合司法、仲裁机构,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设知识产权信用标准,依法将故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制订知识产权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备忘录,推动各行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模式。

(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青年创业服务实体。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以及社会力量的协作,打造各具特色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并将“知识产权小镇”模式推广到每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去。

感谢您对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希望您继续关心武汉市的知识产权工作。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2018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