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177号提案的答复
围绕规划建设未来城市样板项目,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启动建设未来城市示范区
根据“数字汉阳”的发展规划,汉阳区政府正联合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集成与互补,基于各自的资源和能力,结合各方对于“未来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依托智慧产城业务的建设和运营场景,以城市大脑操作系统为蓝本,整合阿里生态体系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共同建设城市计算、数据处理、应用服务平台,在汉阳区范围内打造规划超前、科技引领、全球领先的高科技智慧未来城市样板项目。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已累计建成5G站点33954个(其中宏站20829个),基本实现5G三环内连续高质量覆盖,新城区重点区域覆盖以及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同时,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感知体系,已初步编制完成物联感知体系总体方案,并进一步细化物联网升级和安全保障方案,为未来城市样板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大力招引头部企业
锚定目标,靶向招引国内外数字经济百强、全国软件百强、全国互联网百强、全国电子信息百强、全国区块链百强企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打造“未来城市合作人”。目前汉阳区已成功引进北京泽塔云科技、深圳云天励飞2家数字产业领军企业。同时,成立了汉阳区投资促进中心暨汉阳投资发展集团,运用招商“云”地图打造线上线下展示平台,截至目前共接洽项目73项,已落地项目3项。
四、编制未来城市实验室研究大纲
已编制形成了未来城市实验室研究大纲,明确未来城市实验室以产学研一体、科技助力社会发展为宗旨,在数字孪生城市、预约无人自动驾驶及浅层地质灾害预警、智能配送、智能清扫车、未来城公共交通动态诊断与对策、未来城公共交通一体化协同运营等十余个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编制创新城市的数字解决方案,规划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未来产业社区、未来商业系统、未来人居体系,为涵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科技企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全范围的智慧服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
五、构建创新试验和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建立了“一事一议”高效引才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当前“抢人才”的节奏要求,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顶尖人才和团队,缩短申报周期、改进认定流程、推动尽快落地。二是建立技术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启动对接在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安排专人到高校科技产业部门工作,当好“校地对接的联络员、成果收集的侦察兵、成果转化的经纪人、院士专家的服务员”,促进科技成果在汉就地就近精准对接和转化。建成全国首个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根据成果项目的不同性质、客户对象的不同需求,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推进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形成市场化的“知识产权+”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运营转化模式。
六、强化标准贯彻实施与研制
以《武汉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为指引,指导服务未来城市样板项目承担单位积极贯彻实施人工智能产业现行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组织标准化技术机构为贯彻实施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标准提供咨询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参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七、政策激励营造氛围
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武政规〔2021〕1号),重点从招引头部企业、支持重大投资项目、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孵化培育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产品在地应用、应用场景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八个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制定印发了《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发展5大数字“新基建、发展7大数字“新产业”、发展3大数字“新融合”等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全力开展政策激励,营造推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