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29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1-08-10 11:18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我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武汉于2020年9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印发了《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武办文〔2020〕59号),同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挂帅的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该《建设方案》将作为未来武汉人工智能发展的总纲,重点围绕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等领域,以提升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为重点,以存储器、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航天产业、大健康五大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芯、两网、四大应用场景”的发展格局。围绕落实《试验区建设方案》,我市出台了《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武政规〔2021〕1号)。重点从招引头部企业、支持重大投资项目、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孵化培育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产品在地应用、应用场景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八个方面予以支持,营造推动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

按照科技部总体部署,我局会同东湖高新区,依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积极申报2021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拟于近期报送申报方案。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制约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支持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目前已发布“高速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研究”“12英寸RF-SOI芯片关键制造工艺技术”“三维影像导航手术机器人整机系统研发”3个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榜单。同时,围绕落实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专项政策,我局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创新专项顶层设计,明确三年总体支持内容,按年度组织实施,探索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

三、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我们立足实际,依托五大产业基地,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大力招引头部企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华为、小米、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浪潮、黑芝麻、科大讯飞、小鹏汽车等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先后布局武汉,中科院自动化所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寒武纪边缘计算总部、中星微电子等项目正在推进中。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目前全市工业智能化改造立项项目314项,已建成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56个。依托5G+工业互联网,赋能全市智能制造提质升级,获批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基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中部)二期启动建设,标识注册量超过39亿个,解析能力覆盖全省辐射华中。虹信5G智慧工厂、武钢有限智能车间、施耐德武汉工厂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建成使用。

四、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

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更大力度开放应用场景。今年6月,市经信局发布了首批271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其中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03个。在智慧交通方面,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等系统已建成投用。在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方面,完成了全市智慧桥梁项目建设,确立了28个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试点项目。在智慧医疗方面,武汉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覆盖了在汉所有医疗机构的健康数据,“医废通APP”已覆盖大部分医疗机构。在智慧养老方面,已在市社会福利院和江汉区、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等4家试点机构开展智能养老服务应用示范,探索打造符合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实际需求的人工智能养老应用场景。在智慧教育方面,加快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推进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市级统筹建成120间智慧教室、120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创建135所四星级智慧校园。

五、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支持条件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建成投运,成为全国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全市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机架数达12万个,累计建成5G站点33954个(其中宏站20829个),基本实现5G三环内连续高质量覆盖,新城区重点区域覆盖以及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500M以上高带宽用户取得突破,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前列。加快建设全站信息数字化智能变电站,全市已建成69座,新增充电桩5.2万个,累计建成充电桩26.1万个。进一步丰富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场景,已投入使用5G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25公里。

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市政数局出台了《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核心元数据标准》《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分级分类指南》两项数据开放标准,促进数据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安全开放;起草了《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草案)》,进一步规范数据的采集、共享、开放、应用和安全管理。

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方面,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覆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小学等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市已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在汉高校超过30所。市招才局举办了武汉市首届“人才传感师”培训班,邀请众多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参加,了解企业高层次人才诉求,谋划制作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市财政局将人工智能领域作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重点投入方向,在人工智能领域设立母基金2支、子基金15支,基金总规模57.68亿元。市招才局以“武汉英才”计划为统领,制定了《武汉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园)服务保障办法(暂行)》,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人工智能专项政策明确支持我市人工智能企业开展首台(套)研发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开发应用,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订购和优先采购。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是抓平台建设。基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平台。

二是抓场景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在制造、数字设计与建造、交通、医疗健康、安防、教育、养老等行业领域深度应用,开发、建设、发布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和优秀解决方案。

三是抓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楼宇、创业街区、人工智能产业园。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培育和招引一批人工智能企业。

四是抓人才引育。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院所来汉设立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团队。

五是抓数据开放。分级分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开放共享,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优质数据资源。

六是抓政策落实。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库、重点人才库,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创新专项,全面落实《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