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78号提案的答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我市非常重视科创小微企业培育工作,近年来从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做实科技金融服务、激发科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和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等方面发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大科创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2023年,市科技局以“发现科创人才、发现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为目标,举办武汉科技创新大赛,对获奖项目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市科技计划体系将逐步全面对接大赛参赛项目,以“以赛代评”的方式,对参赛项目择优给予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7月8日已举办第一场季赛,2023年7月,武汉科技创新大赛第一场季赛成功举办,11个项目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2022年,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武汉市赛,共推荐153家企业参加湖北赛区复赛,其中,2家企业荣获湖北赛区决赛初创组、成长组一等奖,另有49家企业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目前,2023年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武汉市赛正在开展中。武汉市赛以一种竞技选拔的形式将“创新创业”搬上擂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与借鉴,积极推动大赛成为创新者实现梦想的舞台。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从科技金融支持、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创业服务、宣传推介等方面为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跟踪服务。
二、扶持科创小微企业成长
(一)实施初创企业“育苗行动”
激励众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引导孵化载体向科创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创业服务。4月19日,市科技局修订印发《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本着为众创孵化载体服务的原则,放宽了市级专业型孵化器认定条件,鼓励和引导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孵化器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优化以孵化育成效果为核心的众创孵化载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优秀载体加大支持力度,以激励孵化载体形成良性竞争格局。2022年,对年度绩效评价优秀的载体拨付奖补资金1305万元,用于支持载体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底,全市众创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共计14026家,同比增长5.8%;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6394家,同比增长15.77%;孵化器孵化基金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26.05%;211家在孵企业获得孵化基金投资,同比增长21.26%。
(二)实施中小企业“拔节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
强化政策宣讲和服务,联合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高企认定等惠企政策宣讲,通过科技创新券等工具,推动企业利用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2023年一季度,开展“线上+线下”科技企业政策宣讲培训会21场,组织申报企业摸底和重新认定企业跟进服务,储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资源超过4000家。启动高企奖补政策兑现工作,以“免申即享”方式落实8000余家企业奖补资金。近年来,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现。2022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680家,同比增长48.83%。全市高企总数达到12654家,较2021年增长38.28%,其中8家高企成功上市,205家高企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推动大中小融通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为优秀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创业要素、创业资源对接,带动小微科创企业发展。2023年,市科技局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起点高、实力强的专业型孵化器,针对此类载体开展定制化资源对接服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构建“产业+孵化”模式。先后对接九州通集团、三峡集团、光庭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服务对接和一对一辅导。遴选首批武汉市科技领军企业39家,支持达梦等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5家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大力加强孵化载体建设,优选专业型孵化器建设、综合型转建专业型、提档升级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组织线上线下经验交流推广活动,推动众创孵化载体的转建升级。提升科小入库数量,进一步发挥科小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库的作用,助力高企质量齐升。充分发挥街道、园区、孵化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促进高企“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持续提质增效。
三、做深做实科技金融服务
(一)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市地方金融局出台《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方案》《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清单(2022-2024年)》《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的通知》,设立总规模600亿元的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政府引导基金支持,通过多级联动充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出资并在我市设立战略性母基金、重点产业基金、专项子基金等,聚焦我市重点产业、科技型企业、优势项目开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力争到2025年带动投资3000亿元。多措并举推动机构招商,积极收集拟落户武汉的股权投资机构信息,联合各区举办政策宣讲等活动,吸引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发展。加强基金业聚集区建设,积极引导东湖高新区、武昌区、汉阳区打造股权投资机构聚集、股权投资氛围突出、股权投资业务活跃的特色发展区。
(二)构建多元化信贷融资体系
创新金融产品,构建“2+X”科技信贷服务体系,积极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政府信贷风险补偿、保证保险、政策性担保融资为科技型企业增信,助力企业信贷融资。2022年末,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950.6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创历年最好水平。
(三)推进科技金融工作站建设
目前,全市已设立42个科技金融工作站,精准匹配210名科技金融业务员,初步搭建起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帮助企业获得科技贷款11.8亿元,获得股权投资22.8亿元,有效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
下一步,武汉市将借鉴深圳、广州等地天使母(引导)基金经验做法,充分发挥财政和国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设立武汉市科创天使母基金或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对我市重点领域创新型、初创期企业和成果转化早期项目实施股权投资,弥补协同创新中筹资能力不足、政府基金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有效解决协同创新中资金瓶颈问题,加快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优化升级。
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一)推动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量质齐升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已纳入管理的创新街区总面积510万平方米,另外,到2025年规划建设近300万平方米。现有创新街区中,入驻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约300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二;建有小试中试平台70余个,政务、商务等各类服务机构200余家;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余家,累计走出了5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推动众创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
目前武汉市众创孵化载体孵化面积达302万方,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量35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专业型孵化器49家,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2022年,全市共创建102家市级及以上众创孵化载体,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25家,市级61家。2023年,已有5家孵化器通过国家级认定,21家孵化载体通过省级认定(备案)。
(三)持续优化科技领域营商环境
制订《市科技局2023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措施》,聚焦市场主体发展全周期、服务全过程、包容普惠全方位,规范惠企政策信息公开机制,搭建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方式,将高新技术认定补贴、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补贴、技术合同登记站年度奖励补贴等3项列为“免申即享”。开展领导干部服务创新主体行动,开展项目管理“包干制+负面清单”“赛马制”“军令状”等改革,推进科创中心立法、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强化监督问责,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体验感、归属感。在工信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政策、融资、市场、创新、法治环境持续优化,综合排名全国城市第12位,较上年提升3位。
下一步,武汉市科技局将研究制定新一轮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从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健全服务体系、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多方面加大对小微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小微科创企业创新动能,加快打造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热潮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