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5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8-22 20:26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大力加强中试平台建设

(一)制订中试平台支持政策

2022年,我市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22〕5号)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独立或者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对已在相关区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经所在区推荐,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助,市、区各承担50%。鼓励支持中试平台开放共享,对纳入市级备案管理的中试平台,经定期考核其开放服务情况,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二)编制中试平台规划

2022年11月,《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规划(2022-2025年)》编制完成,并于2023年1月29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布。规划将概念验证中心纳入中试平台范围统筹建设,谋划了10个重点产业领域的31个重点平台方向,将按照“备案一批促开放、培育一批提功能、新建一批强支撑、认定一批优服务”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以中试平台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化建设

(三)推进中试平台建设

2022年6月,市科技局出台了《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备案管理办法》(武科规〔2022〕4号),当年备案市级中试平台94个,合计中试场地面积150.70万平方米,设备原值66.32亿元,从事中试服务专业人员2780人。2022年,围绕“965”产业,建设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微创精密手术医疗器械、锂电池检测、电池与电子信息材料等5个重点中试平台服务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认定环境综合治理、电池新材料、氢能与燃料电池等10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打造技术研发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开放服务功能全的中试服务综合体

大力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一)增强高校院所技术成果供给

1、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22〕5号)提出支持在汉高校、科研院所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项目,单位可与科技人员约定其成果权属归科技人员所有或者部分拥有。对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新增职务科技成果,单位可与科技人员共同申请知识产权,赋予科技人员成果所有权。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视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其取得的净收入视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可留归本单位自主使用,并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规定实施奖励。

2、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财政厅 省科技厅《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人社发〔2021〕8号)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单位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3、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实施知识创新专项项目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科学前沿探索,取得从“0到1”原创性突破,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少于20万元。2022年立项支持525项,支持金额7708.5万元。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对制约我市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3000万元2022立项支持2项,支持金额6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承接转化技术成果

1、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技研发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额度高的申报单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2022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和技术合同登记所享受的税收优惠达到114.68亿元,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鼓励企业吸纳技术就地转化鼓励企业吸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在汉就地转化,企业上年度委托开发和受让技术实现技术交易额达到50万元及以上的,按照技术交易额的10%予以补助,每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市、区各承担50%。2022年全市拨付8家企业吸纳技术补贴资金104.4万元

3、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围绕“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我市支柱产业领域中急需补短板的关键技术研发,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为100万元。2022年立项支持60项,支持金额6000万元。实施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的技术熟化、中试放大、产业化落地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应用。2022年立项支持5项,支持金额3920万元。

(三)资本助推技术成果实现转化

1、发展风投创投基金《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22〕5号)提出,支持在汉设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各类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和天使基金,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安排资金,对成果转化基金和天使基金出资比例可放宽至40%。

2、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武政〔2021〕11号)提出,实施科技企业首贷奖励激励,建立科创企业无贷户名单,加快建设“线上+线下”首贷服务中心,对科创企业首贷业务按照贷款余额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实施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对投贷联动贷款本金损失按照50%的比例给予补偿对保证保险贷款按照保险机构、经办银行、市科技部门5∶2∶3的比例联合共担风险。

(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1、搭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完善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实现科技资源快速检索、技术需求在线发布。利用平台大数据和智能匹配技术,实现企业需求一键提、专家信息速匹配、跟踪服务全流程。截止2022年底,平台已累计汇集科技成果19162项、技术需求3283项入驻服务机构224家、企业5595家、高校院所155家、技术专家1338人。

2、深化成果转化联络员机制。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区派成果转化联络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各区(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科技中介机构、产业园区、孵化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中选派220名联络员,当好校地对接的“联络员”、成果收集的“侦察兵”、院士专家的“服务员”、成果转化的“经纪人”。2022年,联络员共拜访院士专家团队1586次,考察项目1421个,采集整理重点科技成果426个,收集企业有效技术需求271项,联系对接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1965次。

3、推动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扎实开展。秉持“新、真、实”的原则,2022年,市、区共举办各类成果转化对接活动64场,促成成果转化意向461项,其中市级大型活动12场,促成意向208项,签约金额17亿元。活动还同步举办院士专家论坛、市、区科技政策发布、企业融资推介、创新成果展示等,已逐步打造成为展示我市成果转化浓厚氛围的综合性平台。

三、大力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

(一)加强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建设

1、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2022年,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启动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在现代服务业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培养支持1000名本地有特殊技术技能专长的名家名师名匠,其中魏波(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一批成果转化领域人才入选。今后将进一步拓宽武汉英才计划推荐申报范围,推动将一批成果转化领域企业纳入举荐主体;在武汉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评选中,重点向成果转化领域企业的申报人选进行倾斜;深入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将相关人才纳入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推荐评审,不断完善成果转化领域人才队伍梯队培养模式。

2、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和培训一是开展职业资格考试。自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规定》和《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将与技术经理人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专业纳入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来,我市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已有272人通过考试取得了“知识产权师”资格。二是设置职称评审专业。在市自然科学研究、图书信息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分别设置与技术经理人相关的科技服务、科技信息专业高(中)级职称评审,在市经济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设置高级知识产权师职称评审。已有71人通过相关评审取得高、中级职称。三是组织技术经理人培训。2022年,开展2场技术经理人专题培训活动,线上线下参训人数达到1000人次。积极推进湖北技术转移学院建设,联合高校培训专业技术经纪人,取得培训合格证的技术经纪人已有925人。

(二)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

加强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培训辅导,市区联动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修订印发《武汉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武科规〔2022〕5号)2022年认定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2家,截止2022年底,全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64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62家、市级86家。开展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绩效考核,给予6家优秀示范机构180万元补贴。

(三)加强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培养

武汉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在各种类型公务员任职培训、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等课程中,都设置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邀请市科技局领导和相关专家进行授课。通过政策宣讲、案例研修等方式,培训重点聚焦创新管理、人才发展、区域经济等领域,为领导干部提升科技创新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培养,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深化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努力将我市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