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66号提案的答复
一、加强空间布局集聚集约
一是编制创新街区建设规划。编制《武汉市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规划(2022-2025年)》,摸清空间存量,挖掘适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物理空间,统筹提出全市创新街区的目标任务、空间布局与产业定位、建设内容、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为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空间载体,为打造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有力支撑。在每个中心城区规划建设2-3个创新街区,以城市更新为路径,打造空间特色型创新街区,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提高创新资源融通效率,着力培育孵化科技企业、科技成果,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落实《武汉市工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加快推进“双百”工业园区升级工程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重点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土地整理,全年新增整备工业用地20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持续推进“新两园”建设,加快提升汉阳造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10个现代产业园主导产业占比,提高产业发展聚集度。依托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园,加快红T时尚创意街区、D+M工业设计小镇等15个科创小微企业园提档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推进城市更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
三是高效配置产业用地。推行产业用地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的供地方式,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高层厂房,满足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出让前明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主要控制指标,在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公告中公布。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应,鼓励同一地块内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服等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
四是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国家支持的产业、行业,在满足消防、地质、结构等要求,不损害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改变建筑面积、不改变建筑高度的前提下,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5年期过渡期政策。
二、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导入科创要素。引导创新街区率先布局孵化器、众创空间,积极引入相关专业机构,提供创业辅导、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法律、融资、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重点搭建成果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工作站,赋能创新创业发展。
二是完善创业服务。支持创新街区打造从大学生创业园(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服务生态,针对企业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入驻企业打造具有全要素、低成本的创业环境。
三是加强企业培育。将招引、孵化、培育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街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实施初创企业“育苗行动”、中小企业“拔节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科技骨干企业“领军行动”,打造科创企业森林。
四是开展赛事活动。以“发现科创人才、发现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为目标,举办武汉科技创新大赛。改革现有科技计划体系,“以赛代评”推动赛事项目融资对接、成果转化。以“电视+赛事”的形式举办2023武汉技术经纪人大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五是打造典型示范。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赛道,从产业集聚度、众创孵化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氛围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在中心城区认定9家示范创新园区、创新楼宇,并给予运营补助。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并遴选出创新街区LOGO,举行授牌仪式,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交流点评等活动,激励各区和创新街区运营主体比学赶超。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样板载体,印发实施《武汉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楼宇(街区)培育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和《武汉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楼宇(街区)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编制《武汉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楼宇(街区)建设总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二是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立足特色和资源优势,组织文化创意设计类集聚区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创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创建工作,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挂牌创建点位清单的通知》,推进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D+M工业设计小镇等生产性服务业先行区发展。
三是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在中心城区加快实施一批高端化技改重点项目、一批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大力推广全光网络、5G、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在工业智能化改造中的深度应用。引导中心城区在服装产业发展上,引进纺织新材料、时尚童装、高端女装、汽车纺织品等产业链项目,依托龙头企业和汉派服装产业园,打造“汉派”服装品牌。引导中心城区在家电产业发展上,推广应用智能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支持开发智能空调、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饮水机等高端智能家电、卫生健康家电等,推进消费终端产品与物联网、互联网深度融合。
根据贵委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积极加快武汉城创融合与创新街区建设,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载体建设,提升创新街区显示度。推动各区各谋划建设1个创新创业特色小镇或者特色街区,择优给予支持。督促各区高位推进,主动对接服务辖区内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深入挖掘创新资源,围绕企业入驻、项目申报、周边环境提升等提供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二是导入科创要素,赋能创新创业发展。持续在创新街区内导入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组织举办各类创新活动和科技创业赛事,打造武汉科技创新大赛、经纪人大赛和武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赛等武汉特色品牌,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新、踊跃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促进高质量发展。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和升级趋势,立足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中心城区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创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一批高端化技改重点项目、一批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加快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四是加强政策引领,打造科创企业森林。实施“青桐计划”升级版。面向初创科技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用于购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人才培训、计算算力等创新支撑服务。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创新契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更多投资机构入驻创新街区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