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095号提案的答复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更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你们提出的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对策建议十分中肯,市科技局会同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商务局认真研究,结合部门职责,重点从强化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促进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一)充分发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作用。截至2020年末,市财政已对全市产业基金出资122.09亿元,参与母、子基金79支,基金总规模938.02亿元,投资了包括长江存储、吉利汽车、华星光电等508个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参与投资的企业中已有58家实现挂牌、上市。今年将继续强化政府引导,有效提升直接融资水平。设立首批20亿元天使投资母基金,联合国内外知名天使投资机构,共同出资在汉设立子基金。整合“1+N”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将规模扩充至200亿元。持续开展科技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每年评选150家以上“金种子”、“银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力度,鼓励支持科技企业运用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品种扩大融资规模。
(二)谋划科技金融政策和产品创新,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与各大银行开展合作,不断推出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科技信贷优惠政策与创新产品,2020年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到2503亿元。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出台《武汉市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业务操作办法》,通过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贷款保证保险作为增信手段,为轻资产无抵押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的金融信贷产品,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重要渠道,已累计发放保证保险贷款1016笔,贷款金额23.7亿元。2020年开展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补贴工作,共为160家企业补贴2272.51万元。
(三)推动融资平台建设,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打造武汉市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征信系统、金融资源有机整合,构建“互联网+科技企业估值+投融资对接”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链条。2020年在汉银行机构通过该平台推进1000亿元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贷款发放,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47亿元,已落实8000余家市场主体政策贴息5.78亿元。武汉市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获评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十大优秀创新案例。今年,将继续完善融资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业融资担保公司,建立科技小微企业首贷、续贷、转贷服务机制。
二、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行业领军民营企业招商力度。紧盯民营龙头企业,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一年来引进新希望集团华中区域总部、金山软件(武汉)总部、猿辅导武汉总部、浪潮华中总部及研发基地等一大批优质民营龙头企业。今年,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及“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五大产业基地,围绕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技企业倍增行动”,支持各区结合重点发展产业,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前瞻性、带动性、支持性的科技企业,推动我市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二)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壮大集群规模。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向智能、安全、绿色、服务、高端方向发展,加强检验检测平台、系统集成服务商等技术改造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机械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石化产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推进老旧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及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支持危化品企业改造升级,对于仅申报小批量使用危险化学品、不涉及制造和大规模囤积项目,设立“一企一策”评审通道。引导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和核心技术,贯彻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推动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关键业务上重组整合,进一步聚集资源、集中发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准帮扶重点民营企业,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民营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施响应快速、程序简单、规则透明的针对性帮扶,及时研判产业链发展,鼓励引导优质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率先突破。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协助解决配套民营企业技术、设备、资金、原辅料等时机困难,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供应链协同制造,推进建设上下游衔接的开放信息平台。
(三)以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为核心,推进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院士专家资源优势,推进我市高端产业突破性发展,按照《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优势,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和武汉发展实际,重点在光电子、人工智能等10个高端产业领域发挥产业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核心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带动全市相关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扶优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和申报培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指导和专业化服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进科技型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不断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加快形成“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认定一批、树标一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格局。力争2021年全市高企总数超过8000家,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500家。
(二)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保持和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力度。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市级财政每户补贴20万元;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市级财政每户补贴5万元;对有效期内整体搬迁至我市行政区域内并通过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的外地高新技术企业,市级财政每户补贴50万元,各区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2021年6月已对2020年新获批和迁入的3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兑现政策奖励,下达资金超4.7亿元。
(三)深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责任分工的通知》(武发改体改〔2021〕107号),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鼓励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进一步引导创业孵化载体提能增效,通过高质量推动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组织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申报,中科通达、邢仪新未来、红人服饰、江钻石油机械、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微创光电、湖北三环智能、德宝装备等8家单位入选工信部2020年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示范。同时,利用工信部知识产权运用试点示范标杆申报系统,开展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更新与评估工作,加强对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对管理和培育指导,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下一步,将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培育技术经理人,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检索、保护和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