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370号提案的答复
一、加大应用基础研究
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已纳入《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工具资源、代谢路径和应用场景,助力我市成为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高地。近年来,我局持续鼓励高校院所开展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基础前沿研究,湖北大学开展“基于协同效应的全细胞酶制剂开发及应用研究”“基于生物质高效转化的新型酶制剂研发与应用”等市级研究项目获得立项,支持华中农业大学“人工设计dPPR蛋白在作物育性改良中的应用研究”等市级应用基础前沿研究项目4个,同时鼓励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省级项目,如华中农业大学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 共生固氮信号转导模块及其非豆科转移机制”和“CO2浓缩固定人工模块的组装及优化”两个课题。在2022年我局的组织的知识创新专项中,合成生物学方向的曙光计划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7个,有力支撑了我市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继续支持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积极谋划合成生物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亟需解决的问题,鼓励高校院所积极申报各级项目,不断拓展延伸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健康、制造食物、促进碳中和等方面的研发力度。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支持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实施“DHA藻油微囊化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应用”和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策略的超耐热新型酶制剂设计”项目等,有力地促进了相关龙头企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创新发展。在2022年我局组织实施的年度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武汉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基于RNA剪接技术的大规模制备环状RNA药物研究”、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了“重组人糜蛋白酶的研究开发”等合成生物学方向项目4个。我局将重点关注并支持此类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市级科技研发资金500万元,组织开展酶挖掘与鉴定新方法、酶的理性/非理性改造、酶的表达系统等方面理论与基础应用的研究,大幅提升武汉市生物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依托嘉必优省级生物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引入微生物制造产业,实现生物制造、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大数据的跨界融合,打造智能化的生物制造转化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与高校院所成立武汉市合成生物学创新与产业联盟,推动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建设,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促进协同创新。
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吸纳转化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研究,促进合成生物学成果加快转化。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高品质花生四烯酸(ARA)油脂绿色高效制备关键技术转化与应用”成果转化项目和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超耐热高活性植酸酶的产业化开发”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立项支持;“2022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场”活动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双驱动的合成生物制造源头创新产业化项目”等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达5600万元。其中联合滤洁过滤技术(武汉)有限公司承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可生化性低和耐毒性高微生物技术和菌种研发”项目,驱动合成微生物技术和合成材料技术交叉融合,为高浓度焦化酚氨(氰)废水、高浓度垃圾渗滤液、低浓度城镇污水等生化进水不稳定、可生化性低、高毒性等“卡脖子”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合成生物学领域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促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市场潜力的合作项目落地,为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