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0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8-22 20:5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近年来,为支撑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成果转化高地,我市在成果转化主体培育、渠道畅通、生态优化、金融支撑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关于坚持市场主导

(一)培育市场主体提升承接能力

一是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2022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680家,同比增长近48.7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654家,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六,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其中,9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205家高企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是培大育强科技领军企业。按照“965”现代产业体系,借力高水平研究机构,从17个产业的36个细分领域中遴选了首批武汉市科技领军企业39家,加上湖北省首批科技领军培育企业9家,构建武汉市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领军企业梯队48家。

(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会同市税务局开展技术合同税收优惠政策培训活动,线上线下参加人员70万人次。

二是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培训辅导,市区联动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64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62家、市级8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建设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积极推进湖北技术转移学院建设,联合高校培训专业化技术经纪人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截至目前取得培训合格证的技术经纪人已有925人,技术经纪人队伍初现雏形

四是鼓励企业吸纳本地高校院所技术。对企业上年度委托开发和受让技术实现技术交易额达到50万元及以上的,按技术交易额的10%给予补助,每年每家企业最高补助100万元。

二、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发挥各类中心、工作站职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组织开展“十园百企知识产权服务行”专利公益体检活动,出具定制化专利全景分析报告10余份。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企业库,入库单位169家。基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所在园区(孵化器)企业、专业市场等提供宣传培训、维权援助等服务。截至2022年底,建成22家省级站、27家市级站、56家区级站。

二是“铁拳”打击侵权假冒。组织开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标志保护等知识产权执法行动,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521件,查处侵犯商标权案件349件、不正当竞争案件55件和侵犯地理标志、奥林匹克标志案件各1件。发挥名优品牌企业打假维权联络站作用,累计开展“订单式”打假维权行动200余次,并扣押侵权假冒物品9.4万余件,持续开展商业秘密行政、刑事保护专项行动,已行政立案调查3起,刑事立案2起,相关民事判决10起。

三是提供专利预警导航服务。推进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工作。累计开展公益性重点产业专利导航、企业微导航、海外专利分析预警等项目14个,对外发布专利分析周报。2021年,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中心,目前已启动并逐步完善企业、服务机构、典型案例、专家以及海外法律法规库等“五库”基础建设。

(二)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一是深化政企协作机制。广泛征集专利和商标权人打假维权诉求,针对性指导完善举报材料,及时开展打假维权执法行动,依法打击假冒专利、商标侵权、恶意注册商标、非正常专利申请、无资质专利代理等知识产权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宣传。不定期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涉及知识产权领域执法工作动态、工作成果进行宣传报道,结合实际筛选知识产权违法典型案例对外曝光,形成对违法分子的强大震慑,引导市场主体守法合规经营。

三是引导企业参与制定标准。出台《武汉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励办法》,积极申请落实奖励资金预算,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研制应用标准的积极性。推动标准化与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指导起草《专利翻译技术规范》市地方标准,申报《专利申请预审规范》市地方标准立项,对2项标准必要专利进行资助。2022年,我市新增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64项、行业标准21项、地方标准29项、团体标准72项。

三、关于创建成果转化生态

(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1年起,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企业所困”,聚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及五大国家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导、以高校院所为支撑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3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组织实施18个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经费39200万元。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成果初现。

(二)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建设

我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科创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基本成形,各类载体达到427家(其中国家级126家),服务企业超过1.4万家,服务创业者超过15万人。2022年,发布全市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规划,截至目前创新街区(园区、楼宇)达到550万平方米,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三)持续深化成果转化对接

一是首创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制度。2020年,从直属事业单位选派20名职工常驻在汉的20家高校院所,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有效推进了产业化进程。2021年起,每年从全市各区选择100名兼职联络员,与常驻联络员一起搭建起连接校企、融合创新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措施已见成效,联络员工作开展以来,市派联络员拜访院士专家团队2240次,考察项目1662次,联系对接行业龙头企业1272次,金融机构460次,服务机构1149次,参与促成组织院士专家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对接1335次,采集整理的重点科技成果657个,促进明显转化进展成果155个。各区联络员共计拜访企业1815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637项,通过市科技局联络员联系对接高校院所专家团队161次,协助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18项。

二是持续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秉持“新、真、实”原则,市、区联合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活动凸显各区的主体作用,强化成果实质性落地转化,取得较好效果。2021年以来,市区两级共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98场,促成成果转化意向1454项。

四、关于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一)加大金融创新改革力度

目前,我市已出台《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并同步启动下一阶段全国科创金融试点的争取工作。推动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我市已出台《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推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

(二)持续推进科技金融综合平台建设

武汉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已实现与主要银行的专线直连,接入多部门公共数据,为各类企业精准画像,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助力企业获贷。创新推出科保贷、科担贷、验收贷、高新贷等近百余种涵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

(三)推进科技金融直接融资体系建设

拓宽科技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出台了《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方案》,对上市、挂牌企业再融资和企业发债给予资金奖励,进一步发挥股权投资作用支持我市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优秀科技企业,积极对接科创板,建立科创板种子企业库。目前,我市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76家储备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415家。

下一步,我市将实施“鹊桥行动”,系统收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需求,引导产学研融合对接,鼓励“在生产线上搞科研,在实验室里搞转化”,促成有组织的精准对接。研究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标准创新贡献奖励,指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标准研制。进一步优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