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9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8-22 20:52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提案中提出的“降低育人成本,激活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强化金融支持,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壮大行业协会,打通科技型小微企业市场壁垒;营造亲企政府,增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信心”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已成为我国在经济转型阶段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提案中提出的建议,我局会同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局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部门职责,从人才培育、金融支持、提升服务、优化环境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

一、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用人成本

(一)中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根据《关于做好武汉市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发放工作的补充通知》(武人社函〔2022〕70号)文件规定,市人社局积极落实中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含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一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的,分别给予企业和个人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此举既是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鼓励,又是用来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大学生在招聘和选拔中的认可度重要途径,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双难局面。

(二)就业见习基地补贴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才聚荆楚”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办发〔2021〕44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补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纳入武汉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按规定给予见习基地1-6个月的就业见习补贴,补贴标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计算,有效降低了见习基地用工成本。

(三)社保扩面参保宣传服务

持续推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争取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支持,开展进行数据比对为实施精准扩面做好数据支撑,加强宣传指导,对当前暂未参保的企业持续做好跟踪工作。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进一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中小微企业员工缴纳社保情况数据提取、共享和维护等相关工作,提升社保数据的有效应用。

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探索实施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

2023年初,我市印发《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着力发挥基金引导带动作用。《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履行规定程序做出决策的投资,因不可抗力、政策变动或者发生市场经营风险等因素造成投资损失,但不涉及违法违规、重大过失和其他道德风险,对决策机构、主管部门、基金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不予追究责任。

(二)支持设立天使及创投基金

武汉产业发展基金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创新平台、社会资本合作设立17支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及天使、创投基金,总规模超过25亿元,实际到位规模近20亿元,其中,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已实际出资5亿元,财政资金实现近4倍的放大,投资支持我市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共175个。

(三)大力发展股权投资

出台了全面、立体的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即“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包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22〕49号)《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工作清单(2022-2024年)〉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23〕6号)等系列文件,其中今年2月印发的《支持政策》涵盖了落户、投资、招商、人才等股权投资机构关心的重点条款,奖补力度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举办政策宣讲等活动,吸引知名股权投资机构来汉落户和投资,引导资本支持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积极联合本外地投资机构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东湖高新区、汉阳区、武汉经开区等相关区打造了“光谷创投汇”“创投Demo Day”“车谷融资汇”等活动品牌,开展系列投融资对接活动,截至今年4月末市区共举办30场投融资对接活动。

(四)进一步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加强科技担保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指导武汉融担扩充注册资本金至13.09亿元、光谷科担扩充注册资本金至10亿元,通过放大效应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引导担保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积极创新,开发精准适配、服务于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担保产品,不断提升科技融资担保服务质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武汉融担、光谷科担等机构推出“专精特新担”“联营担”“人才担”“科易担”“光谷瞪羚担”等专项产品,进一步提升科技融资担保服务精准度。

(五)对中小微企业科技贷款给予贴息贴保支持

武汉市科技局对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和政策性担保贷款给予贷款利息、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费用和担保费用补贴。2023年度科技贷款补贴目前正在申报期,以一年期为标准,贷款100万及以内的补贴标准:科保贷为贷款本金的4.4%(1.8%+2.6%),贷款100万—500万(含)的补贴标准为贷款本金的3.4%。科担贷为贷款本金的1.8%。

(六)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出台《武汉市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方案》和《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若干措施》,形成企业早期培育到上市挂牌各个环节的政策支持闭环。围绕“965”产业集群,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上市后备企业库,2022年遴选“金种子”企业231家、“银种子”企业184家,持续充实企业上市后备企业库。今年以来市地方金融局联合各区实地走访武汉有机等10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了解企业上市进展,收集企业相关诉求;协调理工数传、吉和昌等20余家中小微企业上市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开具合规证明,推动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对重点推动上市的企业实施名单管理、动态更新,指导推动企业尽快报审、过审。加强向省金融局、湖北证监局和交易所的汇报沟通,今年以来,我市新增过审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武汉蓝电、元丰电控)。

下一步,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等将联合相关单位在小微企业信用综合评定、股权融资便利化、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推动企业上市等方面着力加强,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三、整合行业资源,搭建更多创新创业平台

(一)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融通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更多起点高、实力强的专业型孵化器,针对此类载体开展定制化资源对接服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构建“产业+孵化”模式。2023年,市科技局先后对接九州通集团、三峡集团、光庭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服务对接和一对一辅导。其中,三峡集团正在加快推进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力争今年内达到市级认定标准。

(二)导入行业资源,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

目前,全市已设立三批共42家科技金融工作站,银行、投资、保险等43家金融机构的210名科技金融业务员入驻工作站,贴身服务入孵企业。以企业投融资需求为重点,工作站联合市、区政府部门常态化开展投融资知识培训、金融产品宣讲、投融资对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帮助企业树立资本意识,解决早期投融资规划和布局问题,市科技局与工作站联合举办科技创业投资沙龙,每月双周四下午邀请业内专家,按照小型化、专业化和精准化的原则,打造“科技创业投资沙龙”活动品牌。截目前,已举办28期投资沙龙,精准服务科技企业128家,部分参加沙龙的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如武大科技园科技金融工作站的路演企业天眸光电,已获得千万级的股权融资。

(三)开展赛事活动,提供创新创业展示平台

2023年,市科技局以“发现科创人才、发现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为目标,举办武汉科技创新大赛,对获奖项目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市科技计划体系将逐步全面对接大赛参赛项目,以“以赛代评”的方式,对参赛项目择优给予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对大赛参赛项目,发动行业力量提供科技金融支持、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创业服务、宣传推介等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跟踪服务。7月8日已举办第一场季赛,2023年7月,武汉科技创新大赛第一场季赛成功举办,11个项目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同时,人社局、经信局近年来举办了“黄鹤杯”“高创之星”“中国创翼”“英雄杯”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为创新创业者搭建展示平台,获得更多融资机会。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合,充分发挥其“市场引流、信息交流”平台优势和企业沟通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作用,放大政策效应,提升服务效能。

四、打造“亲企政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建设中小企业线上服务平台

市经信局升级“汉企通”平台功能,实现各级惠企政策全收录,对接“一站直通”平台,提供精准匹配、信息推送、兑现直达等惠企政策服务。截至3月底,平台注册用户12万,发布惠企政策1636条,申报信息1158条,政策解读1627条,发布服务产品1249个,惠及企业22155家次。

(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以武汉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建立14个区服务分站以及产业园区、创业创新基地为支撑的“1+14+N”公共服务网络,带动467个服务机构、100个创业之家、79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服务中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改善,在工信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政策、融资、市场、创新、法治环境持续优化,综合排名全国城市第12位,较上年提升3位。

(三)推动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已纳入管理的创新街区总面积510万平方米,另外,到2025年规划建设近300万平方米。现有创新街区中,入驻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约300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二;建有小试中试平台70余个,政务、商务等各类服务机构200余家;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余家,累计走出了5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推动众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

市科技局修订印发《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本着为众创孵化载体服务的原则,放宽了市级专业型孵化器认定条件,鼓励和引导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孵化器提升专业化水平。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孵化载体向初创企业开展专业化、精细化创业服务,将对评价优秀的载体予以最高50万元资金补助。

(五)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市财政局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明确要求采购人严格落实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关政府采购政策。励武汉原创性的技术或产品申请纳入《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省财政厅已在“湖北省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湖北特色馆”开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专栏,采购人可登陆网站,识别、选择纳入《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评审优惠力度,对小微企业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价格扣除比例由6%-10%提高至10%-20%,其中,对纳入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内企业以价格评审优惠幅度的上限给予评审优惠。

(六)加大创新创业培训力度

2023年,市科技局增加年度众创孵化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目前已成功举办3期,培训从业人员300余人次,数量较去年翻一番。组织80余名众创孵化载体负责人和20余名区科技部门业务骨干,到专业化服务能力突出的优秀载体开展现场交流学习,并支持引导各区科技部门持续组织开展类似活动。每月组织两期创投沙龙活动,邀请投融资专家围绕企业股权结构、商业计划书、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辅导。开办首期科技创业投资沙龙训练营,邀请市创投联盟、上交所中部基地、深交所湖北基地、清科创新中心作为辅导机构对学员进行深度辅导、提供资源对接。市经信局组建180人的“创业天使导师团”,构建“领军人才高校班+万企育才中小企业培训+创业武汉公开课”的多层次培训体系,为创业群体提供公益服务。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积极向国家申报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创新示范项目引导国企逐步开放面向小微企业的采购市场,加强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等培训辅导工作,着力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