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206号建议的答复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多元政策支撑
(一)编制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编制了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重点聚焦高校密集区,打造“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示范区,紧扣高校学研转化,谋划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强化服务供给与人群需求相匹配、创新空间投放与科创转化相适应。同时,围绕支持存量项目改造、降低初创企业用地成本、支撑功能混合的创新空间建设,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单元公共设施建设的用地强度管理规定(试行)》等政策。
(二)强化师生创新创业政策供给
2025年6月,出台《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围绕“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三个关键问题,推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智力和创新成果溢出,以环理工大、环武大—中科院、环华科—地大等为重点打造环大学创新示范带。推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基、教师创新创业动能激活、科技金融全周期赋能、创新创业平台服务支撑、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等五大工程,落实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降低师生创新创业门槛、培育师生创新创业企业、加大早期基金投资、强化政策性贷款护航、扩大科技保险支持、建强成果转化支撑平台、做优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强化师生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十个方面支持措施,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
(三)多区推进三区融合建设
洪山区编制完成《洪山区关于实施“山水星光”计划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的方案(2025-2027年)》,以大学为核心,辐射周边街区,优化环理工大、环地大-华科、环武大-华师、环华农、环黄家湖大学城等区域空间布局。江夏区坚持以人为先的“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文化大道和金龙大街为主轴,打造创新创业生态街区,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武昌区以中科·武大智谷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通过空间重构、校地协同、生态培育等系统性工程,加速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撑。
二、加强载体建设,助推“三区”融合发展
(一)围绕重点高校强化载体建设
武昌区充分发挥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通过空间重构、校地协同、生态培育等系统性工程,加速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以小洪山科学城为载体打造科技企业总部楼宇,以珞珈创新港产业园为核心推动军民融合创新,以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为枢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实现“实验室-生产线”无缝对接,形成“总部集聚-军民协同-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洪山区在理工大周边建设了理工大一期、二期、三期等空间载体;在华农周边建成了湖北洪山实验室、华商孵化器、融创智谷等载体;在华科、地大周边建成了地大双创中心、烽火创新谷等载体。江夏区鼓励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区内高校深度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及技术专利等资源,建设“学科+产业”特色大学科技产业园。东湖高新区聚焦关山大道区域,围绕华科大升级改造一批老旧孵化载体,以低成本高质量的就地转化环境聚企业,将关山大道打造成创新创业示范区。
(二)强化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中国大学科技园双创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该平台依托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以线下双创服务体系为支点,整合全国大学科技园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线上以人工智能AI“小创”为核心的智能服务平台,线下以“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为核心的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孵化,高效解决创业者的需求。
(三)多措并举推进三区融合建设
一是推进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校区融合。指导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围绕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本土企业培育等加大投入。二是推进园区功能配套建设,推动园区、社区融合。鼓励园区围绕三区共建编制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开展区域性统一评价,适度超前建设道路、消防、排污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生产生活配套供给,推进园区5G基站、千兆光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配套服务,打造环大学便民生活圈
(一)完善环大学服务设施规划
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中,强化高品质服务设施供给,面向大学师生、社区居民和商圈职工,完善人才公寓机制、高标准建设中小学、增补医疗服务设施、引进时尚商业业态、开放校城绿道,营造三区融合的活力场所和创新生态圈。
(二)打造环大学便民生活圈
武昌区围绕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建设武大、户部巷、粮道街等便民生活圈。洪山区围绕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武珞社区、玫瑰湾社区、泛悦城等便民生活圈。东湖高新区围绕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设保利时代、长城、湖口等3个生活圈。江夏区围绕武汉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建设梅南山、河头生活圈。生活圈内商超、餐饮等业态丰富,极大便利高校师生和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同时,鼓励高校与生活圈加强互动,按照“一圈一策”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周边商户、大学师生参与社区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快推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出台,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完善政策,全力落实“三区”融合发展模式,共同推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实施《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细化落实《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进一步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动能。
三是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工作站建设,帮助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中的产业项目孵化有载体、应用有场景、落地有资金。
四是持续完善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的交通、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下沉,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是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作为“赛、会、展”系列科技活动的重要着陆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助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高质量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