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28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9-15 09:0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关于支持科技体制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武汉市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连续四年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推进全市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出台支持成果转化“二十条”,首创科技成果转化“四方有奖”,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央科技委简报刊发。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为骨干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支持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等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行。推动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迭代升级”,实现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建成概念验证项目库、中试项目库、重点成果项目库,上线在汉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2025年采集各类创新需求7011项,促成供需对接成功1375项。

二、关于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建议

武汉市系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等2个已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成效显著,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5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建设或预研。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扩容至400P,为我市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培育研发型企业,出台《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 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产业领域、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和技术收入等指标标准,分类支持研发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备案市级企业研发中心75家,首批入库15家研发型企业

三、关于发挥政策指引和规范作用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2025年6月25日,《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发布,自8月1日起实施,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先后出台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创新工作的任务目标。围绕科技计划体系优化调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等出台系列专项政策措施。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围绕量子产业、人形机器人、颠覆性技术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抢占未来产业、新兴产业赛道。

四、关于夯实人才引用育服全链条的建议

武汉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明确五大任务13项具体工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升级武汉英才计划,围绕我市五大优势产业突破发展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分领域认定支持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深化“学子聚汉”工程,举办“青春武汉 约你同行”学子行系列活动。充分利用经开区外籍人才聚集优势,依托“汉港澳青年交流驿站”、中国车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中心(法国)等平台,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校际协同育人。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明确江汉大学、武汉中心医院等15家单位开展改革试点,探索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五、关于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体系的建议

武汉市建立以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调度机制,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组建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柔性研发机构,开展底层、共性、关键、前沿“四类”技术攻关,已产出全球首款SC频段手机直连卫星相控阵天线、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相关做法被中央科技委简报刊发推介。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企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已立项支持科技重大专项34项,突破MLP器件光学仿真与优化设计软件、面向存储-计算数据亲和性特征的负载均衡与并发优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在美国、葡萄牙等国布局建设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5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六、关于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建议

出台《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试行)》,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北斗、量子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备案32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成立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联盟,开展概念验证项目95个。支持武汉经济开发区建立高性能钛合金等12条中试线,孵化9家企业,融资1.15亿元。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中部中心、武汉人保发布全国首款“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