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273号提案的答复
一、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筑牢创新基础
一是布局前沿基础研究。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方向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重点高校院所利用AI技术提升科研效率与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推进“大模型+”融合应用。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大模型+”科技创新项目,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医疗健康、时空信息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展行业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攻关。三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达梦数据、武创芯研等单位开展云原生数据库、半导体减薄工艺及可靠性仿真软件等软件领域攻关。
二、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
一是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支持亿咖通、长江存储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加快智能座舱芯片、HBM等产品研发。二是建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紫东太初”3.0,与中南建筑设计院等企业加快合作。推动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大型社会模拟器”。三是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落地,中国信通院联合光谷金控加快门户网站设计、功能模块研发。四是打造产业创新加速器。支持重点区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新模式和新机制的先行先试,推动武汉市多模态大模型中试平台等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加速平台。
三、培育创新产品生态,壮大产业规模
持续打造特色优势产品,在高速光模块、智能芯片、高性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在高速光模块领域,形成国内最大的光模块研发生产集群,光迅科技产值同比增长120%。在智能芯片领域,黑芝麻智能、芯擎科技发布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并在多个畅销车型量产上车。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攀升鼎承、长江计算发布AI PC、AI训推一体机。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新春集体在汉亮相,正加快在工业、应急、服务等领域应用。
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市属高校(如江汉大学)试点改革,制定系列文件,建立集体决策制度,明确赋权范围、收益分配等,促进成果转化数量增长。二是优化政策与生态。出台全国首个城市级开源体系建设方案《关于促进武汉市开源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武汉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工业软件创新(中喻云仿、宇微光学CAE软件突破,13款产品入选省首版次软件;组建华星光电等工业软件应用创新联合体),建设开源高地(鸿蒙生态武汉创新中心、全国首家OpenHarmony社区分委会、武汉RISC-V生态创新中心)。三是推进产业载体建设。东软软件园、网安基地软件园开园,光谷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产业园、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建成揭牌;武汉软件新城扩容并筹划挂牌“武汉工业软件园”“武汉开源产业园”;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集聚200家企业;华为、阿里、小米、金山、小红书、海康威视等万人级研发基地加速建设。
五、聚焦人才培养引进,强化智力支撑
一是搭建赛事与活动平台。举办中国研究生芯片大赛、网安大赛,吸引全国270余所高校院所、582个团队、2000余名研究生参赛决赛,366名获奖选手来汉就业创业。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组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服务企业精准对接人才技术;联合小米公司举办工程师训练营,面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遴选211名学生培养后备工程师。三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2024年重点支持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企业开展数字经济领域岗位技能、新型学徒制培训22万人次。四是举办博士后“英雄杯”大赛。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赛道,吸引博士后团队参赛(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获奖项目5个)。五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推行“武汉人才卡”提供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服务;谋划打造高层次人才社区,满足安居宜业需求。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修订;深化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获批国家级试点);支持组建湖北省知识产权技术调查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深化实施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着力构建“平台建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字经济驱动我市重点优势产业实现跃迁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