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29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9-17 17:1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一、坚持规划引领

编制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充分借鉴美国波士顿、硅谷、杭州、北京、西安等国内外科创成熟区域建设经验,结合高校优势学科,规划布局环武大、环华科、环理工等若干环高校创新集聚发展片区,从做优科创服务、完善人才公寓机制、高标准建设中小学、增补医疗服务设施、引进时尚商业业态、开放校城绿道等方面,打造“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示范区。目前,《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正在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

结合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空间。精细化盘整城中村可利用产业用地等存量土地资源,在环武大—中科院、环华科—地大、环理工大等若干环高校创新集聚片区内,布局创新园区、创新楼宇、专业科创服务设施等创新要素和载体,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创新链发展提供空间保障。2025年上半年,全市创新街区(小镇)新增建设面积已超过80万平方米。

二、推动校地资源融合

打造区校合作共建新范式2024年,洪山区、江夏区的区校共建孵化载体武汉理工大孵化器、纤创谷孵化器被认定为市级孵化器;武昌区以“中科·武大智谷”为支点,整合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教资源,建设环高校创新载体矩阵,构建“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校地共建的“小洪山科学城”“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珞珈创新港产业园”等32万平方米创新空间将陆续投入使用,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支撑。

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鼓励以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为代表的省属、市属高校,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把区域经济作为主攻重点,建立一批转化中心、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推行“一院、一市、一基地”建设,带动学校与地方、企业的三赢合作。武汉科技大学与青山区人民政府签署《环武科大创新带建设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青山区区位优势和武科大科教人才优势,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江汉大学与开源社区中文开发者网络(CSDN)合作,依托共建的开源与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获批武汉开源创新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武汉企业的场景应用。

三、强化政策支持和创新要素保障

加大政策供给。2025年6月,出台《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围绕“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三个关键问题,推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智力和创新成果溢出,以环理工大、环武大—中科院、环华科—地大等为重点打造环大学创新示范带。推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基、教师创新创业动能激活、科技金融全周期赋能、创新创业平台服务支撑、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等五大工程,落实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降低师生创新创业门槛、培育师生创新创业企业、加大早期基金投资、强化政策性贷款护航、扩大科技保险支持、建强成果转化支撑平台、做优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强化师生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十个方面支持措施,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出台《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提出实施五大行动、20项具体举措,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建设78家科技金融工作站,引导金融机构入驻科技园区贴身服务企业,今年一季度举办各类投融资活动137场,服务科技企业1000余家次,帮助企业获得股权投资20笔共2.75亿元。出台《武汉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实施细则》,通过“财政增信+数据增信”,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应用知识价值评价结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线上、纯信用、优利率”、期限不超过3年、单笔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授信支持,政府部门提供最高80%风险分摊,目前已有合作银行19家,对2345家企业提供授信165.55亿元。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优化实施产业领军人才专项,深入实施优秀青年人才专项。截至目前,共认定和支持产业领军人才499人,优秀青年人才1723人。同时,加快人才自主培养,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重点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10个行业领域,培养支持1400名左右本地优秀人才。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武汉分院建立推进博士后人才倍增行动全面合作关系,重点聚焦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制定实施生活补贴、专项补贴、创业资助、专项编制等7条政策措施,累计支持607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营造师生创业良好氛围。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和生物两大赛道,发掘高校院所的颠覆性技术成果。举办“武创源”国际光化学及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聚焦发掘光化学与绿色制造领域前沿性、创新性技术成果。2024年,在全国举办大赛推介会30场,吸引603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项目参赛,其中高校师生创业项目245个。持续高质量举办“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2024年共举办74场,路演推介337个项目,促成成果转化意向259项,其中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109个。连续三年举办“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4637个项目报名,为600多个获奖项目落实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撬动创投资金约4亿元。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和各区,深入实施《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细化落实《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鼓励区、校合作,紧邻高校建设孵化载体,就近孵化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步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工作站建设,帮助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中的产业项目孵化有载体、应用有场景、落地有资金。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作为“赛、会、展”系列科技活动的重要着陆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助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高质量建设。